[ 為了不重蹈日本的覆轍,全球的政府和央行們都仔細研究了日本的經濟史,并針對危機采取了比當時日本更加果斷、更為大力度的政策回應。也正是由于決策制定者的這些努力,自金融危機爆發至今,美國和其他大多數發達經濟體至少暫時避免了陷入通貨緊縮 ]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的信用體系,并將許多發達經濟體拉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但這次西方世界的大規模經濟衰退,和以前那種由商業周期導致的“典型”衰退不同,在墜入谷底后,西方國家的經濟并未出現以往經濟衰退后所伴隨的強勁反彈,而是仍長期地保持低迷。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衰退前長期寬松的信貸環境,導致大量企業和個人過度舉債,而衰退后,這些企業和個人又努力通過削減支出的方式來降低債務,以導致經濟總需求量減少、產能過剩并引發通貨緊縮壓力。一些研究已經指出,這種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是更加長期的。
日本的經歷
資產負債表衰退雖然比較罕見,我們仍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經濟史用來借鑒。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信貸寬松,并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爆發金融危機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可以用來參考的例子。
日本經濟在戰后開始迅速崛起,并保持了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也在較低通貨膨脹的前提下,保持了4%的年增長率。但到了1985年,日本經濟則遭遇了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日本和美國等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隨后日元兌美元在短期內上升超過50%,并重創了日本的出口。為了抵消出口疲軟對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日本迅速通過降低利率的方式放松了貨幣政策。
較低的利率,加上幾乎同步發生的金融市場管制放松,導致日本的總債務水平從1985年的相當于總GDP的244%,迅速攀升至1990年的相當于總GDP的391%。其中債務水平上升最快的當屬金融機構,因為很多銀行當時都放松了放貸標準,并向地產企業、中小企業等風險相對較高的借貸對象大幅增加了放貸量。尤為危險的是,這些新增貸款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日本當時迅速增值的地產項目作抵押,這也為后來爆發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當時日本的地產業泡沫已經很明顯,在到1991年年初之前的10年里,日本的住宅地產價格上升了225%,而商業地產更是上升了473%。在其泡沫的峰值,東京主要地段的地價,相當于同期紐約曼哈頓地價的數倍。一些地產業內人士甚至估算,當時僅日本皇宮的土地價值,就超過了整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全部地產。
和地產一樣,當時日本的股市也是一路高歌。在到1989年12月之前的5年里,日經225指數上升了237%,并占到全球股市市值的45%。
當然,這種狂熱畢竟不能永久持續下去,在經歷過一系列利率上調后,當時已經嚴重高估的日本股市,終于在1990年崩盤。在之后的兩年半里,日經225指數下跌了接近60%,而地產市場也隨后迅速下滑。
資產價值的大幅跳水,導致了銀行手中抵押物賬面價值的急劇下降。但由于當時政府監管的相對寬松,銀行業并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而是通過鉆相關制度的空子把壞賬轉出,甚至在虧損的情況下繼續派發股息。當然這種運作方式不能持久,到了1997年,日本的多家金融機構終于由于無法維持運營而宣告破產,而日本政府也不得不介入并開始對存款進行擔保。最終結果,就是日本經濟在1997年3月和1998年6月之間,急劇收縮了3.3%。
在那之后,日本的經濟開始長期去杠桿化過程——企業開始用盈利來償還債務而不是進行新的投資,消費者也開始用閑余現金來償還貸款而不是用來消費。這個去杠桿化過程愈演愈烈,甚至一度維持在日本GDP的6%左右,這不僅重創了日本經濟發展,還制造了強大的通貨緊縮的壓力。
為了重新刺激信貸需求,日本央行把官方利率從最高時的6%,一口氣降到1999年時的0%,并長期將其保持在相似水平。但在日本經濟大幅去杠桿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央行的這種舉措并未奏效。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通過維持巨額赤字的方式來加大支出,希望能夠彌補私營經濟的萎靡不振。但長期維持巨額赤字,也導致日本政府的凈債務水平從1990年不到GDP的15%,猛增加到2005年的85%,在全球金融風暴過后,更是攀升到GDP的120%(如果按全部債務計算,日本政府的債務水平則已超過200%),為全球發達經濟體中最高的水平。但好在由于日本民眾的儲蓄率很高,日本政府的大部分債務都是在日本國內持有,這幫助了政府將借債成本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并因此能夠維持如此大規模的舉債。
盡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多管齊下刺激經濟,日本的通貨膨脹率卻持續下降,并最終降為負值。而且,一旦通貨緊縮形成,就很難被逆轉——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日本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在絕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負值。通貨緊縮加重了日本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因為它增加了債務的實際價值,并使得常規的貨幣政策無法發揮效力。無奈之下,日本央行只好使用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示意市場會長期將官方利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并實施量化寬松。在2001年3月到2006年3月之間,日本央行實施了規模高達25萬億日元的量化寬松,但這仍舊沒有能有效地扭轉日本經濟的困境。
相似與不同
與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一樣,歐美國家在金融危機前也經歷了金融市場管制放松,債務水平上升,以及金融機構的風險增加。
以美國為例,互聯網泡沫爆破后,美聯儲降低了利率,通貨膨脹水平變得穩定,金融市場也變得更加活躍,而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美國債務水平上升。2000年,美國家庭的平均債務水平相當于可支配收入的90%,而到2007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30%。
家庭債務水平的上升直接刺激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美國10座主要城市的房價,在2006年6月份之前的10年里增長了接近3倍,而且其房價走勢軌跡也和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前驚人的相似。在地產泡沫爆破后,美國房產市場迅速疲軟。和日本的補救措施一樣,美國政府也不得不通過擴大赤字的方式來刺激經濟,而美聯儲也不得不大幅降低利率,并最終也實施了量化寬松。但這些措施僅在初期刺激了美國經濟短期的增長,隨后同樣和日本一樣,美國的經濟增長也開始變得乏力。
另外,長期的經濟低迷,維持在高位的失業率,以及不斷攀升的政府債務,也導致了歐美國家的政治系統和日本一樣,變得無力和不穩定,這可以從許多歐洲國家無力推行財政緊縮、美國在提高債務上限一波三折中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日前,從騰訊效果推廣獲悉,為了更好地提高代理商客戶服務、數字營銷實戰與廣告優化水平,提升代理商服務的廣告主滿意度,增強代理商在數字營銷市場上獲取和留存客戶的能力,騰訊效果推廣啟動代理商客戶服務水平認證>>>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9/4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