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
羅杰·克萊門斯是最后一位被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拷問的對象。
2008年1月,克萊門斯穿著整潔的藍色襯衫,帶著滿臉誠懇,正襟危坐于華萊士面前——華萊士為此次專訪選擇的地點,恰恰位于克萊門斯在休士頓的家中。
克萊門斯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一位投手,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投手之一。這次,他面臨著坊間對于他使用違禁的類固醇興奮劑的指控。
“我怎么才能證明我的清白·”克萊門斯在開場白里略帶委屈地反問華萊士。
“顯然,你根本沒有為自己澄清過,”華萊士一字一頓地逼問,“說出來吧。”
起初,克萊門斯顯然還沒有深刻領教到華萊士的典型逼問式采訪,他激烈地回應稱,華萊士可以去采訪他的隊友和朋友以證其清白。
終生的逼問
然而幾分鐘后,克萊門斯就敗下陣來。華萊士以精心準備的材料開始反擊,克萊門斯默默傾聽,喉結時不時地上下跳動,并伴隨著快速地眨眼。又過了幾分鐘,克萊門斯開始不停地喝水,語氣已大為削弱,面對華萊士援引他人的指控,他只慢慢地說了一句:“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假的。”
這段專訪隨后在華萊士服役了38年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著名電視雜志欄目《60分鐘》上播出。華萊士沒有在當次的節目中宣布自己徹底退休,但對克萊門斯的專訪成為了他留給觀眾最后的節目記憶。
3年后,美東時間2012年4月7日20時,華萊士在其位于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寓所內去世,終年93歲。
在不尋常的一生中,華萊士以經典的逼問式采訪了眾多世界各國的政要和風云人物,包括鄧小平、江澤民。也就在1986年的那次專訪中,鄧小平向華萊士透露:“我正在說服人們,我明年在黨的十三大時就退下來。”
“電視產業中一股強大的力量”
華萊士的死訊由他生前效力的CBS晨間節目“Face the Nation”率先發布。隨后,CBS現任CEO萊斯利·穆恩福斯在該電視臺發布的訃聞中稱邁克·華萊士“是電視產業中一股強大的力量”。
華萊士的力量來自于其被公眾廣為所知的逼問式采訪,而于1968年開始播出的《60分鐘》欄目,是他終生為之服務的載體。
1968年9月24日,曾以報道過尼克森辭職消息聞名的主播亨利·里森納與邁克·華萊士一起端坐于電視畫面的左右兩側,宣告《60分鐘》欄目正式推出。
兩年后,亨利·里森納跳槽至美國廣播公司(ABC),華萊士則繼續留在《60分鐘》,并在隨后近40年的記者職業生涯中,將這檔欄目打造成了被全世界觀眾所熟知的金牌欄目,也成為自其開播后,除小布什外,美國歷屆總統都曾經被專訪過的欄目。
對外國領導人的專訪,是他發揮逼問式采訪的一個重要場合。節目中,他與外國首腦們從來不缺乏對話間的尖銳交鋒。
2006年,臨近退休的華萊士爭取到一次專訪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的機會。在那次訪談中,內賈德對華萊士稱,“我聽說這是你最后一次采訪”。華萊士則針鋒相對地回敬:“你認為如何?(你的意思)是不是現在你退休是個很好的主意?”
2005年,他甚至在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專訪中宣稱:“俄羅斯現在根本沒有真正的民主,算了吧!”
在更早的1979年,他還拿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將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描述為“狂人”的話,追問后者對此有何評論。
對此,《紐約時報》發表的華萊士訃聞中,對華萊士逼問式采訪的評價是:“他的成功經常來自于他向采訪對象擲去的問題,而非他所獲得的答案。”
在其最后的那次專訪中,時齡90歲的華萊士依然保持著咄咄逼人的提問方式,他的聲音仍舊保持著從業以來一貫的“播音腔”,只是年齡增高,他的咬字稍有不清晰——但這已足夠讓他的采訪對象羅杰·克萊門斯感到被高度壓制。
華萊士對電視工業的貢獻,不僅限于獨特的采訪方式,也有其高質量的調查類新聞。在其記者生涯中,華萊士獲得過21次美國電視最高獎項“艾美獎”——其中的一次獲獎,來自于在“911”事件發生前幾周,他曾在節目中以自己調查的內容警告,美國或將遭受恐怖主義襲擊。
他的小兒子克里斯·華萊士亦受其影響,從哈佛畢業后,歷任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福克斯新聞網記者、主播。
從電臺主持到調查記者
華萊士的媒體生涯始于廣播。
1918年5月9日,他出生于馬薩諸塞州布魯克林的一個俄羅斯猶太人家庭,父親是一名雜貨商和保險經紀。1935年開始,他就讀于密歇根大學,在校時一度擔任校報記者。
富有磁性的嗓音使得他在大四時,開始擔任一檔廣播音樂競猜欄目的嘉賓。此后數年,他輾轉于密西根各地數家電臺。
1947年,華萊士與電影明星芭芙共同主持一個名為“姿帕斯講場”深夜清談節目。這個以調情為主的輕松幽默的節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受眾的心理,很快就引起了CBS的關注。
隨后,他以播音員的身份加盟CBS電臺,主持過數檔風格迥異的電臺欄目——彼時,他的形象仍非此后為眾人所知的調查記者,而只是一個口齒伶俐、善于幽默的電臺主持。直到60年代,他從電臺轉到電視臺,在擔任了3年CBS早間新聞節目主播后,于1968年開始,成為《60分鐘》初創元老并一直效力到2008年。
他此前曾回憶稱,1962年,他的大兒子彼得·華萊士在19歲那年因為爬山而意外去世的事件,使得他加速決心回歸新聞行業。在此之前,他甚至還代言著一款卷煙廣告,這成為了他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成為《60分鐘》節目記者前幾個月,華萊士差點就被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尼克松招入麾下。當時,尼克松邀請華萊士擔任其競選團隊的媒介秘書。
“當時我對這個邀請曾做出過相當認真的思考,”華萊士后來回憶稱,“我對尼克松相當尊重。他很機智,工作也很努力。”
但最終華萊士仍然讓尼克松失望了。“我不喜歡擠出一副笑臉來報告壞消息”,他說。
4年后,水門事件的爆發使得尼克松黯然下臺,但調查記者卻迎來了新的時代,而備受推崇,《60分鐘》亦接著這股熱潮而迅速成為了全美知名的電視欄目。
1970年末期,《60分鐘》已成為全美在周日被觀眾評價最高的欄目,還一度在5年里獲得過全美第一電視秀欄目佳績。從1977年開始的23年中,《60分鐘》還保持著電視節目前十名的記錄,并至今未被打破。
從1980年代初開始,華萊士與不少調查記者一樣,開始飽受抑郁癥的困擾。他曾寫信給一個基督教信仰組織創辦的雜志稱,“我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感到沮喪。我為了克服這種感覺所作出的努力,甚至比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要大得多。”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0日凌晨消息,Facebook周一宣布10億美元收購圖片共享服務商Instagram,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撰稿人科倫·泰勒(Colleen Taylor)認為,借助這筆收購,Facebook已經開始成為并購領域的重要買方>>>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萊士:終生的逼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0/4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