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無忌)北京時間4月11日消息,國外媒體周二發表分析文章稱,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意欲何為,外界對此仍不得而知。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可能會導致Android生態體系的土崩瓦解。在摩托羅拉移動未來的發展問題上,谷歌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甚至有傳聞稱,谷歌不僅會出售摩托羅拉移動的電視機頂盒業務,而且還將把手機業務高價出售給華為。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以下是一則商業謎題:非凡的谷歌,打算如何處置公司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125億美元收購曾不可一世、如今步履蹣跚的摩托羅拉移動。
在谷歌成立的14年歷史中,摩托羅拉移動將這家公司最棘手的戰略和運營挑戰。但令人費解的是,幾乎無人對此問津。
當谷歌在去年8月宣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時,投資人已對這一交易進行過分析,他們專注于摩托羅拉的1.7萬項專利將保護谷歌市場領先的Android操作系統不遭受法律攻擊的困擾。
但是谷歌將如何處置摩托羅拉移動位于97個國家和地區的92座主要工廠,以及2.05萬名員工?如何處置那些制造低成本手機和有線電視機頂盒的工廠?如何擺脫摩托羅拉移動過去5年的虧損,且虧損總額達到53億美元的問題。
自今年年初至今,谷歌股價累計跌幅為3%,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同期的漲幅達到了15%。因此對谷歌而言,拋售那些令人頭痛的制造業務,專注于在全球市場的移動網絡搜索業務擴張是合理的選擇。
考驗的時候來了!谷歌是否真心希望成為一家產品制造公司?
《華爾街日報》編輯丹尼斯·貝爾曼(Dennis K. Berman)在過去的三周時間中,一直在同摩托羅拉移動和谷歌的內部人士交談,試圖來破解這一謎題。但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這位編輯并未得到一個能夠令人信服的答案。惟一得到的則是過于自信的信念:谷歌能夠馬上處理好所有的問題,把摩托羅拉移動打造成為擁有著軟件企業利潤率的硬件公司,成為一家中立的Android設備制造商。
Verizon無線首席執行官洛威爾·麥克亞當(Lowell McAdam)可能已經說出了科技產業其它公司的心聲。對于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一事,麥克亞當此前就曾表示,“這不合邏輯。我認為這會讓它們接近甚至超越安全限度。”
谷歌的競爭對手并沒有從事慈善事業,一位競爭對手的高管曾私下評論說,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完全就是“hairball”(意指一團亂七八糟的東西)。無論是否這樣,有消息透露,谷歌計劃對摩托羅拉移動進行實質性的投資。當前,摩托羅拉移動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滑落至4%左右。該消息稱,谷歌對摩托羅拉移動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制造出真正創新性的設備。擁有人才和資金,摩托羅拉移動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上周發表的博客文章中也適時的流露出自己的想法,稱他對“機遇感到興奮。” 就谷歌而言,這聽上去是個不錯的想法,因為這將讓谷歌有機會與蘋果展開直接的對抗。但這恰恰也是問題所在。谷歌是Android,這款免費、開源移動操作系統背后的精神和商業領袖,而且這款操作系統已經被全球55家制造商所采用。在不犧牲這些手機制造商利益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摩托羅拉移動,聽上去就像是一場騙局。
Android采用了簡單的商業模式。制造商免費獲得這款一流的操作系統,谷歌則在操作系統中預裝了搜索、地圖等服務。每一天,全球Android設備的激活量已經達到了85萬部。市場調研公司Bernstein預計,全球移動搜索在去年增長了144%。到2016年,移動搜索將成為谷歌規模達100億美元的業務。所有的這一切,都取決于Android合作伙伴信賴谷歌的時間長短。
谷歌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已經傳遞出一個信號,他似乎和老板佩奇意見不合。魯賓認為,偏袒便意味著死亡。今年2月份,魯賓曾對外表示,谷歌與摩托羅拉移動之間將有一座“防火墻”,對于摩托羅拉移動的產品線路圖他一無所知。
或許魯賓已經發現Android生態體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的苗頭。舉例來說,三星電子就通過協議加入了一個與谷歌展開直接競爭的移動廣告網絡。去年年底,亞馬遜網站曾使用Android支持其Fire閱讀設備,但亞馬遜隨后也開始使用其它操作系統。
也許在未來的幾個月中,將會有大量關于Android手機制造商試圖差異化自身產品的報道。這將會給谷歌帶來極大的威脅,因為這一變化不利于谷歌搜索或移動廣告業務的發展。
此前早有報道稱,谷歌可能會出售摩托羅拉移動旗下的機頂盒制造業務。來自亞洲方面的消息還稱,谷歌已經在高價向華為兜售摩托羅拉移動的手機業務。截至目前,谷歌方面的消息人士對該公司是否兜售手機業務一事未置可否。
推薦閱讀
國內超算專家接受媒體專訪(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 (婁池)4月11日消息,多位國內超級計算領域專家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上透露,我國的超級計算機受限于軟件開發和應用支持,設備運行時資源利用率低下,資源利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1/4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