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共享,是古往今來民族昌盛、事業騰飛的不二法則。由“北京創客空間”、“創想計劃”與“緣分匯”聯合主辦的、將于4月末在中華世紀壇華麗登場的創客嘉年華活動也秉持這一理念,以交流共享、合作創新來實現創意的聚合與突破,搭建起跨國界、跨代際、跨領域的交流平臺,讓創意飛起來。
中西合璧,以創意的名義相聚
創客嘉年華及其后續活動的突出特點之一便是跨國界、跨文化,絕不局限于神州大地的自嗨,而是以開放的、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世界的靈動想法與不朽思維,這一點僅從本次活動的強大的嘉賓陣容上就可略知一二。在4月24日舉辦的“藝術X技術”主題沙龍上,Google創新實驗室數據可視化研究院院長Aaron Koblin、全球新媒體實驗室F.A.T Lab創始人Theo Watson將為聽眾帶來如何讓藝術與技術更好的結合起來的獨到觀點;4月26日設計戰略思維主題沙龍工作坊則將邀請到德國波茨坦設計思維學院院長Uli Weiburg:、西門子創新經理,Standford設計思維學院學者Bettina Maische、紐約大學設計學院新媒體主任Dan O'Sullivan為聽眾解讀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這一甫一出世便受到全球熱捧的創客理念;而在隨后的諸多創客嘉年華開幕式上中,主辦方更將邀請到知識共享全球主席、卡耐基基金會項目總監Catherine Casserly,前微軟中國區副總裁、全球反盜版負責人David Ben Kay等知名人士為本次活動助陣。
不只是引進來,更要走出去。中德創客交流創客嘉年華結束以后,主辦方將同中德交流協會一起進行中德創客間的交流和研究項目,包括中德創客的調查、北京創客空間創客前往德國柏林創客空間和德國柏林創客空間的創客前往中國的駐留創客項目,紀錄片和相關書籍。以創意的名義,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在北京、在世界相聚。
蓬頭稚子學垂綸,白發誰家翁媼
跨國界帶來的是中西思維的碰撞,跨代際帶來的則是傳統與時代的交鋒。在創客嘉年華的諸多活動中,你將看到的不只是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孔,你也會看到7歲孩子的創客夢想和已過天命之年的老者的不滅的激情。
在創客嘉年華的胡同印工作坊中,你將看到年僅7歲的最小的工作坊主持人為聽眾講解樂高機器人的編程問題,更將看到白發蒼蒼的老者對創客這種新新職業由衷的熱愛。,在創客工作坊上,不同年齡段、不同代際的創客聚集在一起,必將為我們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創意展示;在創客嘉年華的多場論壇上,烙印著不同時代特征的頭腦也必將在交流與思辨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達成對未來創意事業發展的基本共識,相互汲取精神力量與靈感源泉,使創意產業與創客族群不斷擴大、升級,步入一個簇新的新階段。
手持鐮刀斧頭,無論三教九流
跨領域是這“三跨”中最為吸引人的一點,只要有敢作敢為之心,無論你是哪行哪業,在創客嘉年華的舞臺上,你都將被冠以創客之名。這是這種包容多元的心態,促成了不同行業的創客的交流與互動,藝術家、設計師、音樂人、工程師、學生、各類技術宅等你能想到的所有職業幾乎都被創客嘉年華涵蓋在內。
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在創客的名號下的人才網聚使得不同思維在不同樣式與意旨的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而諸如創想48小時中的創客小組的創作模式則促進了不同思維的碰撞與融合,使創客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升華自己的創作理念,提升自己的作品實用性與藝術性,真正做到“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完美結合。
唯有交流,才能窮眾人之智而成無窮之功;唯有共享,才能補一己之短而為無量之業。在“三跨理念”——跨代際、跨領域、跨國界的指導下,創客嘉年華將讓創意飛揚,光榮綻放。
推薦閱讀
頭腦風暴又稱智力激勵,由現代創造學奠基人奧斯本提出,是一種訓練集體創造能力的方法。緣自紐約的“創客48小時”(Art Hack Weekend)就是以此為基準提出的一種新活動概念,不同于傳統概念的過于追求設想的數量以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客嘉年華:交流 讓創意飛起來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8/5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