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
1998年,林毅夫、周其仁等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與美國26所高校合作創立北大國際(BiMBA),成為北京首個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起初,由于MBA為舶來品,課程設立、課時安排、主輔修課程區分等等無先例可循,教授們只好將合作伙伴的做法引入中國,早期不少制度設計帶有鮮明的“歐風美雨”色彩,比如學員申請需提供GMAT成績。
時至今日,北大國際(BiMBA)院長楊壯教授依然將“國際化”視為最大特色,坦言古色古香的朗潤園特別強調“拿來主義”,其全職MBA項目30%-40%的學員來自海外,80%以上的教職員工擁有歐美教育背景,采用全英文教學。但是,14載探路,BiMBA品牌的關鍵詞已不止“國際”二字:其強調“專業化”,將學員能力的提升而非人脈網絡的構建視作辦學宗旨;堅持“小而精”,限制學員規模擴編,全職MBA的招生數量穩定在45-50人,EMBA的規模保持100人;重視“人文”教育,學員在北大的人文環境中做到自我反思;關注“領導力”,可以洞悉未來世界的走向。
《21世紀》:據了解,就讀BiMBA的學員里,有30%-40%的比例來自海外,他們為什么會選擇北大國際?畢業以后,有多少人愿意留在中國,是否對本土學員構成競爭?
楊壯:早期國際學生的比例不過5%-10%,海外生源數量一直逐年上升,這種現象首先與中國開放的程度密切相關。國家的發展展現了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大量國際人士在認真思考中國模式的利弊,并重新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當然,與中國商學院影響力增強也有很大的關系
全職MBA的海外學員,80%左右希望畢業之后在中國找到工作,實際難不難呢?我個人感覺很難,國外學生如果不懂中文、不通曉中國文化和風俗習慣,適應過程要花大段時間,但是,他們一樣有可能找到工作,核心問題在“定位”,如果跟中國學生去找一樣的工作,其實不太現實,現在,多數海外學員明白,中國大中型企業的海外擴張正在創造大量的職業機會,他們能夠發揮所長。之前,一直有人說海外學生和中國學生存在競爭,(但我認為)本質是“藍海競爭”,兩個群體沒有直接沖突。
《21世紀》:相當部分商學院日益重視創業者教育,北大國際如何看待學員創業?
楊壯:創業家群體充分利用了改革開放給予大家的機會,成了自己的主人,用自己最大的潛力和潛能挖到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這類人群,我們當然鼓勵,同時更鼓勵他們分享經驗。
不論創業家還是職業經理人,北大國際特別重視理念和價值觀的熏陶,強調商業和人文兼修,財富不完全代表價值。學員做任何選擇,都應該考慮自身條件的匹配性,經理人與創業者沒有孰優孰劣,商學院首先應提供一種獨立思考的思辨能力,在思辨中形成判斷,在判斷中做出選擇,選擇就一定要有所放棄,有了放棄才真正理解什么叫“舍得”。
我個人認為,價值觀本質是選擇的排序,一個人的職業規劃實際反映了其社會化過程中的哲學選擇。一旦價值觀形成,他就大概知道怎么選擇,做出選擇之后,也不會糾結,哪怕身上背負無窮的壓力。
《21世紀》:你提到了“排序”。我們曾對EMBA學員做過求學動機的調研,結果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知識、眼界跟人際,“學位”沒有進入前三甲,當時就引發了“EDP(高層管理培訓課程)是否可能取代EMBA”的討論,你對此怎么看?
楊壯:EDP教育針對的是企業出現的問題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以培訓為主,以教育為輔,學員把錢交上來,培訓課上完馬上走掉,在中國,EDP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可能會取代部分EMBA,但取代不了MBA。
為什么不能取代MBA?MBA的時間成本非常高,全職的MBA,大家聚在一起兩年,其實是種緣分,不僅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和同學、北大人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個人能對自身優缺點有比較客觀的認知,捕捉到其他人的長處,明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行為舉止應該是怎樣的。MBA教育是一個“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學員在其中反思、反省、再定位,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提升,這是EDP無法取代的。
EDP可能會部分取代EMBA,關鍵要看能取代誰。EMBA的學員多是高管,擁有10-30年的工作經驗,幾乎都帶著問題和困惑過來學習的,如果EMBA學位與職位晉升無關,而且商學院又沒有品牌效應,那么只要EDP項目做好了,很多學校EMBA學位教育的功能完全是可替代的,但在北大國際、北大光華、清華經管、中歐和長江商學院這類品牌商學院,EMBA學位的價值依然很突出。
推薦閱讀
丁磊 繼牽手國美網上商城之后,當當網在打造開放平臺上再進一步。 4月19日,當當網和酒仙網在北京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與當當網和國美網上商城的合作模式相似,雙方約定,酒仙網將獨家運營當當網酒類頻道。合作啟動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訪北大國際院長楊壯:價值觀是選擇的排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0/5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