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已進入收尾期,而作為特許金融企業的期貨公司剛開始通過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公示其2011年度的財務信息。這一提高期貨行業透明度的信息披露制度,自去年初開始強制性執行。
而截至昨日,161家期貨公司中已有59家披露了上一年度的客戶權益、手續費收入、凈利潤等項財務數據。且相比2010年度,這些期貨公司的經營業績大多出現下滑,這也與剛經歷第一個“黃金十年”的中國期貨業前年底開始遭遇強勢監管下的調整相一致。
國際期貨業績暫領跑
凈利潤增長3700萬元的中國國際期貨(下稱“國際期貨”),其1.44億元的凈利潤,足以在2011年度力壓浙江永安期貨(下稱“永安期貨”)而暫時領跑,不過該數據是建立在去年底與珠江期貨剛完成的強強合并基礎上。且國際期貨的2011年度手續費收入及截至2011年底的客戶權益,均稍遜于永安期貨。
有意思的是,去年注冊資本增至10億元的國際期貨,截至去年底的“凈資本”尚不足8億元,不及12億元“凈資產”的七成,顯示其資產的流動性較差。而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應與國際期貨去年的巨額房地產投資項目有關。
各項業績一直位居前三且無強大券商背景支持的永安期貨,其65.7億元客戶權益、3.35億元手續費收入、1.42億元凈利潤相比2010年度分別有著7%、14%、4%的下滑,因此可視為2011年度受強勢監管政策影響的典型。
事實上,去年四季度各商品期貨交易所開始了對期貨公司高達30%交易手續費的返回,而去年期貨市場成交總額較前年下滑了11%,且連年的手續費惡性競爭有增無減。業內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去年四季度交易所對期貨公司的緊急“輸血”,2011年度的期貨行業在去年下半年市場活躍度有所回升之際,雖不至于再現全行業性虧損,但肯定仍“很難看”。
內地期貨國際地位受挑戰
而更難看的,已不僅是國內各期貨公司的經營業績,還有內地期貨市場國際地位的下滑。
據國內期貨專家王學勤博士在《全球期貨交易量數據分析報告》一文中的研究,中國商品期貨交易量占全球場內交易商品期貨的比重已由2010年最高峰時的53.66%下降至去年的38.03%。這一比重雖仍高于去年商品期貨成交量亦有所下跌的美國的28.31%,但正受到高速增長中的英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商品期貨市場的挑戰。
FIA(美國期貨業協會)的排名顯示,我國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中的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2011年成交量全球排名下滑三位,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下滑兩位。而鄭州商品交易所排名在其他兩所之前列第11位,且還能上升一位。分析其原因則是,2011年該交易所的交易量下降幅度較小,僅下降18%,大商所則下降28%,上期所下降50%。且2010年嶄露頭角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2011年又跌出全球前30名之列。
顯然,與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相比,我國期貨交易量水平的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且在今年一季度,我國期貨市場的成交量、成交額相比去年同期還分別繼續著15.9%、5.71%的下滑。
所幸,各大交易所為遏制進一步下滑勢頭已開始紛紛下調交易保證金。而近期監管層又頻吹創新之風,一些創新品種及創新業務或將很快亮相,這也使業內人士重新燃起期貨業發展第二個“黃金十年”即將到來的希望:2012年的期貨公司財務報表不會再比“寒冬”陡降的2011年更難看吧!
推薦閱讀
昨日兩市股指出現休整,前幾日較為活躍的金改概念股全線退潮,多只個股大跌。 從盤面上看,兩市早盤維持震蕩,前一日帶領大盤上漲的券商、銀行板塊出現調整,保險板塊代替銀行維持指數穩定,早盤市場在2380點附近震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挾合并珠江期貨余威國際期貨暫領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0/5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