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悅;潘溈
電影不夠,其他來湊
在中國,拍一部電影,其賺錢的概率不超過20%。像華誼、上影集團、中影集團這樣有經驗的出品人,投資的影片賺錢的概率高很多,但仍然不敢說穩賺。
所以,作為電影公司,尤其是已經上市或要上市的公司,都會試圖穩定主營業務收入。于是,它們都在找其他的收入來源。
華誼兄弟先是開拓了電視劇。過去四年中,其有兩年的電視劇收入超過電影收入。相較于電影的B2C模式,電視劇更接近B2B模式,回報稍微確定一些。但一位券商分析師指出,由于電視劇的購買方主要是電視臺,它們有較強預算限制,所以電視劇行業會更早遭遇天花板。所以華誼兄弟還有藝人經紀.;2010年開始,華誼兄弟開始布局院線。
上影集團和中影集團,都早早布局了院線。但他們在院線遭遇的最強勁對手,并非彼此,而是萬達院線。目前萬達院線是院線老大,截止到去年底,萬達院線擁有約730塊屏幕,2011年它獲得了17.85億元的票房收入。這個數據的可怕之處在于,萬達僅憑借全國近8%的屏幕數,貢獻了13.6%的票房。而且這些電影院基本是萬達院線自有而不是加盟,自有電影院可以分走50%多一些的票房收入。
中影集團還有一塊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進口大片的發行分成。2011年以前,它和華夏影視發行公司兩家壟斷了進口大片的發行權,進口大片的制片方只拿13%的收入,按照院線拿50%多的慣例,中影集團可以拿35%的發行收入。
2012年始,進口大片的制片方的分成從13%提到25%。那中影集團的發行分成自然也就降到23個百分點。此外,據稱將對其他發行公司放開這一發行權,那么中影集團勢必更受沖擊。
墻外的華納兄弟
華納兄弟是著名的美國電影制片公司,2011財年,它的營收為126億美元,其中內容的營銷達到97%,另外3%是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
華納兄弟目前擁有華納兄弟影業、制片廠、電視公司、動畫制作、家庭錄影、游戲、WB電視網、DC漫畫和CW電視網等子公司。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建立規模龐大的制片廠的同時,華納兄弟就已掀起一股并購電影院的高潮,將數家著名的連鎖電影院納入自己旗下,竭力打造從制作到發行的完整產業鏈。上影集團目前沿循的正是華納兄弟的道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發行成本日益高企,雖然小型電影公司的電影制作數占據全部市場的六七成,但票房還是由像華納兄弟等大型公司盤踞,因為只有它們能依賴產業鏈,支付高昂的市場成本,平抑發行帶來的高風險。
與中國越來越多人走進影院相反,在美國,即便影業公司掏空心思討好觀眾,還是有很多人不愿踏入電影院,實體影院經營陷入低迷。
因此,好萊塢的大電影公司也在共同投資和共同發行。為應對院線的蕭條,各大公司選擇抱團戰術,擇時集中推出商業大片,形成聚合效應。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的研究員李靜維向記者解釋,在北美院線,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集中上映才能共贏。
饒是如此,美國幾大電影制片公司,還是大多被并購,或與其他集團合并,不再作為純粹的電影公司存在。華納兄弟于1990年與時代公司合并為時代華納。唯一的例外是迪士尼,但迪士尼亦是工夫在詩外——它有那么多主題公園。
推薦閱讀
某PE機構合伙人 (此機構正在跟上影集團談投資入股事宜,所以不愿透露姓名) 國有影視集團上市,現在是很好的契機。而上影集團,有其厚實的軟硬件資源。比如,它的攝影棚、道具,都是很大投資,現在新的民營影視企業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上影集團的中外同行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1/5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