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東3.2億元資本金的注入,剛剛完成“南北合并”的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大都會人壽”)以21.2億元資本金規模躋身內地外資壽險“20億元俱樂部”,達到這一規模的外資壽險公司僅寥寥數家。
去年,份額較大的幾家中資壽險公司較快增速,讓本來份額就不大的外資壽險公司面臨更加艱難的境況,部分外資壽險公司開辟新的思路搶奪市場。保監會數據顯示,外資壽險公司去年共創造保費收入386.36億元,占去年總保費收入9560億元的4%左右;今年前兩月,外資壽險共創造保費72.38億元,占壽險行業總保費2429.51億元的2.9%左右,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大約為3.1%。不難看出,外資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正在縮小。
大都會人壽中國首席執行官貝克俊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截至2月,其累計總保費增長率為37%。
去年,大都會人壽在中國實現總保費收入36.89億元(包括原中美大都會人壽在去年1~3月創造的5.14億元保費收入),這一數字在外資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部分公司由合資變為中資、份額比較大的幾家壽險公司增速較快,以及部分外資公司增速確有下降等。”貝克俊稱,但是對于中國內地保險業所處階段,不應再過多強調“保費規模”這一指標,而是需要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保額”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保障”上。另外,貝克俊強調,在外資壽險公司份額占比這個指標上,需要更加客觀地看待,即首先,外資壽險公司的網點不多,成立時間也不長;其次,事實上,外資壽險公司在部分地區市場上的份額相當高,例如上海、北京等地外資壽險公司市場份額在10%左右。
“事實上,外資和中資壽險公司最直接的競爭,發生在中等收入人群的爭奪上。”貝克俊稱,這一點上,是不分中外資的;雖然對于一家保險公司來說,份額固然重要,但能否實現價值傳承則更為重要。“從目前情況看,內地比較多的投保人愿意選擇儲蓄替代型產品,保障型保險產品還相當欠缺。如果只看保費,很難區分各家公司業務的‘含金量’。在明確了這一點后,我們將業務重心放在注重家庭保障、重大疾病、醫療險等保額相對比較高、繳費期限比較長的產品上。”
目前,包括大都會人壽在內的多家外資壽險都將網點覆蓋到絕大多數經濟發達地區,在新的格局和形勢下,也紛紛拿出各自的市場競爭策略。“根據我們現有能力,網點不會再往四線城市鋪設。同時,我們會繼續堅持多元渠道營銷的模式。”貝克俊說,行業中存在的粗放型經營情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將來要經營好壽險公司,只能根據客戶需求轉移,“我們堅持實行的顧問行銷模式,其特點就是能與客戶一起進行家庭財務分析,量身定做保障解決方案。除此,還有銀行保險、直效行銷、團險等多個渠道提供服務。”
推薦閱讀
進入4月下旬,困擾資金面的多重因素依然未能緩解,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持續減少,季度考核過后商業銀行存款流失加劇,可能令脆弱的資金面雪上加霜。 從一季度經濟數據和貨幣當局最新表態來看,為了維持流動性合理寬>>>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3/5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