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政府工作報告的金融部分,有幾處值得關注。
一是沒有出現人民幣國際化這一概念,只是提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香港離岸業務。近兩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香港離岸市場規模急速擴大,與此同時,國內匯率、利率、資本項目開放等改革相對遲滯。國內外部分機構及學者針對這種回避改革,試圖直接通過人民幣結算、離岸市場推進國際化的政策操作,提出相當負面的評價。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正面觸及國際化的概念,也許是試圖回避這些爭論——畢竟隨著境內外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逐步消失,人民幣國際化能走多遠,前景尚不明朗。
二是對匯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開放僅沿用傳統表述。應該說,關于人民幣匯率、資本項目及外匯儲備的研究已經相當充分,決策的依據不是經濟考慮,而是政治考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只能做原則表述。
三是關于利率市場化改革一帶而過,既無路線圖,又無時間表。利率管制是當下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中的諸惡之源,投資拉動、信貸沖動、國有經濟膨脹、收入分配失衡、金融風險積聚等背后,都有利率管制因素作祟;體制內外利率并軌,其意義不遜于上世紀80年代的價格并軌。關于利率市場化路徑的研究建議林林總總。主張漸進推進、存款管住上限、貸款管住下限者有之,主張同時放開貸款、存款利率者亦有之;主張先利率市場化再匯率自由化者有之,主張同時放開或彼此不相干者亦有之。此外,關于存款保險、優先發展理財產品替代傳統銀行資產、先行培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建議,也不鮮見。
回顧上世紀80年代美、日利率市場化進程,在通脹高企、市場利率飆升背景下,利率管制和金融創新不再兼容,金融脫媒愈演愈烈。存款方面,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MFs、大額存單CDs等工具規模快速增長、分流效應明顯。貸款方面,高風險、高收益貸款比重持續提高,當時盛行的拉美國家貸款、杠桿收購貸款、垃圾債券等業務占比激增。類比我國,現已出現存款理財化和貸款證券化等趨勢,表明利率市場化定價的領域不斷擴大。
筆者以為,除通過理財和資產證券化渠道騰挪出部分空間外,債券市場的擴容也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支撐,甚至——只有通過債券市場置換出相當一部分貸款存量——利率市場化才不至于出亂子。因為,無論采取何種路徑,利率市場化初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率水平上升,存貸利差在短期內明顯縮小,從美日經驗看,短期存貸差縮窄最多可達30%,長期平均水平縮窄15%。海量銀行資產存量將面臨重新估值,包括融資平臺債務在內的巨量信貸資產將要承受市場化利率的考驗。
一個可取的方案,是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先大量發行企業債等債券置換出一部分貸款存量,延長還債期限、鎖定利率水平,幫助這批還貸者逃脫利率市場化沖擊。
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存量債券的收益率將會上升,債券持有者會面臨資產損失。此外,不可能所有潛在的銀行危險客戶都能夠發債置換,因此銀行還是要提高壞賬撥備。風險依然存在,但畢竟有了債券市場的分擔,銀行體系不至于庫容太大,受到過于集中的沖擊。這一過程對于銀行的資產池子來說,就像在洪峰到來之前騰出部分庫容,以便容納新存貸款利率水平的資產。
損失總是要發生,改革的代價總是存在,就看是誰埋單。如果未來銀行仍是相關債券的主要持有者,風險仍將集中在銀行體系,只不過呆壞賬和債券價值減記的記賬處理方式不同而已。(作者系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博士)
推薦閱讀
3月14、15日,筆者到德國法蘭克福參加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和德國中央銀行(Bundesbank)聯合舉辦的國際會議,辯論處于十字路口的國際貨幣局勢。德國央行理事拿格爾博士(Joachim Nagel)的主題演講令人印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利率市場化怎樣才不出亂子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3/5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