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任正非不喜傳統CEO制?按他說法,那是將公司命運系于一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華為由小團隊輪值CEO,和而不同,決策由集體做出,可避免個人偏執帶來的僵化,并規避意外風險 ]
華為的業績和市場地位有口皆碑,而筆者認為,它的管理創新,也足以成為中國企業樣本。
它的內部制度設計早已引發討論多年,好評頗多。比如全員持股的架構設計、“華為基本法”的設想與運作,以及最新公布的輪值CEO制度。
幾年來,華為接班人一直備受關注,去年一度成為熱點,也有許多爭議。此番新的制度,對它來說,是一種長遠的創新還是權宜之計?
“看今天潮起潮涌,公司命運輪替,如何能適應快速變動的社會,華為實在是找不到什么好的辦法。”華為2011年財報開篇,任正非在致辭中如此表白,似乎隱含無奈。
今年年初,任正非在內部發表《一江春水向東流——為輪值CEO鳴鑼開道》一文,詳細闡述了輪值CEO制度的出臺始末與評價,并默認將此文對外公開,引發討論。
任正非認為,西方傳統的股東資本主義,董事會是資本代表,使命是讓資本增值,因此在董事會領導下實行CEO負責制,后者由職業經理人擔當。華為的做法是授權一群“聰明人”輪值CEO,在一定邊界內,面對多變世界有權做出決策。其他公司或有雙位一體模式,即聯席CEO,但輪值CEO制可謂華為首創。
內部也曾引發較大爭議。文章發表后,任正非要董事會所有成員寫讀后感,并向員工公開,統一思想的意圖明顯。此番2011年報中再發《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輪值制度辯》,似在平息爭議。他說,“我們不要百般地挑剔輪值CEO制度,寬容是他們成功的力量”。
為什么任正非不喜傳統CEO制?按他說法,那是將公司命運系于一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華為由小團隊輪值CEO,和而不同,決策由集體做出,可避免個人偏執帶來的僵化,并規避意外風險。
但不可回避的是,輪值CEO帶有“削山頭”含義,可能均化勢力派別。潛臺詞是,在任心中,目前還沒人能毫無爭議或以壓倒性優勢走到前臺,獨掌華為。仔細研讀華為年報中主要管理層履歷,每個都戰功顯赫,誰更鶴立雞群確實難說。
為何家族繼承方式不適合華為?這一話題去年曾掀起波瀾。雖然華為否認這一爭執,但顯然不是空穴來風,或許曾經討論過。事實上,部分高管的確贊成家族繼承。
比如,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去年設計該架構過程中,曾與任正非討論過“家族控制”,他的方案借鑒國外公司AB股設計,比如愛立信就由瓦倫堡家族控制,2004年前投票權1股等于普通股1000股,2004年后1股等于10股投票權,通過股東會設立提名委員會,干預CEO等高管提名。
但任正非認為,家族繼承要依據世代相承的優秀文化,單靠血脈不能成功,中國沒有產生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肯尼迪家族的土壤,而華為員工持股相當于形成一個異姓非血緣的“家族”,要依靠文化傳承。
“異姓非血緣”能否實現華為組織架構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西方職業經理人制度之所以能經受市場和時間考驗,在于董事會成員代表股東行使權力,資本力量成就了董事會相互牽制和基本平衡。同時,法律對這種權力給予保障,董事會為實現資本增值目標,聘請職業經理人擔任CEO進行公司管理。
華為目前是全員持股(到2011年底,持股員工為6.56萬人),任正非僅持股1.42%。但權力過度分散和過度集中,也是硬幣兩面。前者潛在的風險,新浪過去幾年發生的創始人出走及多次收購和反收購之戰,已提供參考。華為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不太可能被收購,但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華為創始人沒有最大股權,后續繼承人無法通過資本力量實現權力制衡和集中,也不計劃實現家族控制接班,如此,任正非本人的聲望和影響力無法繼續發揮作用。
如何才能保證制度持久穩定?如何保證由持股員工選舉產生的持股員工代表再選舉產生的董事會,在未來仍然能如任正非所言,不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以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原則,而堅持以客戶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
華為現任三位輪值CEO由三位副董事長胡厚崑、徐直軍及郭平擔任,輪值CEO制度順利運轉的核心,在于任正非的存在及對公司的掌控。輪值CEO,董事會將以何種標準、何種方式選舉或任命?
也許還有其他合理的選擇,但誰也不敢保證一定比現有的新制度更現實。筆者認為,輪值CEO制度或許是華為現階段合理選擇和有益嘗試。用任正非的話說,也許是成功之路,不成功則為后人探路,無愧無悔。
而對華為來說,無論CEO如何輪值,老板,只有一個。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比解決誰是CEO、誰來接班,更為關鍵。
推薦閱讀
對海淘行業而言,這是個混亂季節。 一個月來,大批網上代購商戶痛苦不堪。知情人說,相關電商平臺上的全球購交易量已銳減1/3,更多小型平臺已停止服務。 跨境物流價格暴漲、清關緩慢造成大批包裹積壓。一位相關業者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輪值CEO”:華為接班制度新探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6/5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