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資本市場仍處在徘徊復蘇的格局下,美數據收集分析軟件提供商Splunk的IPO格外惹眼。
上周四上市首日,Splunk以32.19美元的價格開盤后震蕩走高,以35.48美元收盤,較17美元的發行價上漲108.71%。至本周三,股價保持在35.48美元。此前,計劃赴納斯達克上市的Splunk公布發行價區間為8美元-10美元,發行1350萬股股票,募集資金為1.22億美元。
在美國股市仍處在震蕩階段,申請失業金人數、3月二手房銷量及4月費城聯儲制造業指數均壞于預期的情況下,Splunk的股票表現令人振奮。不過,據Splunk公布的運營業績顯示,該公司營收在最近9個月里實現72%的高速增長,但目前仍未實現盈利。
可以猜測,Splunk的受追捧除了和其業績增長迅猛有關,恐怕還離不開正在成為技術熱點的“Big Data”(大數據)概念。事實上,大數據也是繼互聯網、云計算、移動和物聯網的迅猛發展后,被廣泛追逐的新概念。
何為“大數據”?業界尚存爭議。一位IT界資深技術人士告訴記者,網絡數據挖掘的產業并不新鮮,最初大家將其稱之為“CEP”,只是并未流行。有如“分布式計算”概念并未成功,但演變后的“云計算”如今已是津津樂道。
當然,“大數據”的興起也離不開近年來技術生態土壤的巨大變革。如今,無所不在的移動設備、RFID、無線傳感器每分每秒都在產生數據,大量的數據產生賦予了數據處理分析更高的實時性、有效性要求。目前,“大數據”在移動、金融等領域應用價值凸顯。
不過,謝文則認為,“大數據”是以人為核心,通過人際關系完成信息傳播,進而產生龐大數據的新“智慧系統”。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能擁有開發“大數據”實力的公司只有Facebook、Google、蘋果和微軟等少數平臺性大公司。
謝文表示,“大數據”意味著一切。“當無數的科學家、機器對人類80%-90%的行為進行挖掘后,產生的商業模式變換將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此前在網站上閱讀新聞,那不是真正的數據挖掘。因為系統記載的是,哪個網站的哪些稿子最受歡迎,而不是真正以人為核心做的深入研究。
國內一家較早從事數據分析和管理的公司——國雙科技高級副總裁續揚則認為,“以往的數據挖掘主要停留在結構化數據挖掘的階段,例如:移動、金融等企業內部的信息收集。目前,隨著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產生,比如:人的行為、富媒體、氣候變化等內容,已經對業界提出嶄新的挑戰。”
不過,新一波浪潮來臨,能抓住“智慧盛宴”的公司將是鳳毛麟角。在中國,業界認為,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等少數平臺公司有望在一定范圍內取得成功。此前,淘寶網旗下天貓CEO張勇告訴記者,“淘寶的數據挖掘中心已是公司極其重要的戰略部門,未來,淘寶的目標將是從‘千人五面’打造成‘千人千面’。”
但若從更寬泛的“大數據”定義來看,處在產業鏈基礎環節的軟件公司,自然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業界猜測,今后可能的分工是,IBM、Oracle和TIBCO等傳統數據挖掘公司將提供基礎服務,如:模型建立、云計算服務等,互聯網平臺則基于自身積累的海量數據做深入的商業模式挖掘。
據了解,過去一些老牌數據分析公司也都在嘗試著往基于分布式系統的新一代數據挖掘轉型。只是,目前還處在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階段。
推薦閱讀
發卡量近30億張的中國銀聯希望在手機支付領域搶進更多的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誰將分享 “大數據”的智慧盛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6/5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