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時間,Gilt從“十來個人、七八桿槍”膨脹至近千人的大公司,估值超10億美元,號稱時尚界的亞馬遜。
Gilt擁躉們的午夜生活是:每天凌晨0:00,成千上萬的用戶(女性居多)打開電腦,登錄Gilt.com,聚精會神蓄勢待發。在接下來令人血脈賁張的一瞬間,他們將為一兩件打折名牌商品展開激烈爭奪。從長褲到高跟鞋,商品種類繁多但存貨極少,通常在60秒內銷售一空。少數人搶購成功,絕大多數人只能空手而歸,準備第二天卷土重來。這被稱為“閃購”。
與實體商店相比,閃購模式擁有足以讓百貨公司垂涎的眾多優勢。用戶如果搶購失敗,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列入等候名單,這個名單可能長達數百人。一旦商品再度有貨,就會按照名單的先后順序自動發貨。這意味著Gilt幾乎從不依賴推銷,而百貨商店卻為了拉攏顧客頭疼不已。
其精髓在于讓用戶有種“啊,這玩意兒屌爆了”的沖動,進而延伸出話題、口碑傳播。
此模式與風靡的秒拍式競拍有共通之處——多用戶擁搶一個價值不菲的商品。而網站作為競拍主辦方,則通過賣用戶擁搶機會來賺取利潤。
秒拍的過程是,設置在某個固定的時間點進入倒計時,對某件商品進行0.01元加價幅度的競拍,每個加價機會售價1到3元不等。各競拍網站規則略有不同,從8秒到15秒不等。用戶出價后倒計時重歸8到15秒,如無人跟進出價,則用戶競拍獲勝。
從表面上看,這與Gilt的饑餓營銷模式極為類似,因為獲勝者能以1%到5%的價格得到產品,這樣的折扣比Gilt更加有誘惑力。總體上看,國內外此類競拍網站總量已超過百家。
然而秒拍方式卻有著重要缺陷:用戶購買出價機會后如果沒有拍到低價購買的機會,就損失了“金錢+守候時間”,這是一種雙重挫敗感。競拍網站雖然通過“賣出價機會”而得到了短期利益,但從長遠上看,是極為不利的。
而Gilt的成功恰恰在于這個細節——用戶即使沒搶到低價購買機會,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失,反而會因此而產生好奇心,在銷售之外的時間里,給大家津津樂道的口碑和話題。
號稱國內最大競拍平臺的玩拍網對此則有自己的想法:把出價機會通過各種非金錢方式給用戶。比如參與商家的調查、回答趣味商業性問題,以及一些營銷活動來獲得。此方法一舉兩得,一是沒拍到低價產品的絕大多數用戶不會有金錢損失,二是提高了商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增加企業在網友腦海里的印象。
“這就是一場搶餡餅游戲”,玩家如此評價,“搶到了,很高興,有成就感,像打了勝仗。搶不到的人,也不會有多少失敗感,因為游戲就是有輸有贏,接著來唄。”如此一來“8秒拍”就成為了一種有互動、有趣味的游戲。對于企業來說,在新品推介時做饑餓競拍,有利于新品的宣傳。
有網友說:“中午在餐廳等著上菜,打開手機,看看下午有什么可以搶的。每天答題賺拍幣,隨時盯著出手搶自己需要的東西”。
還有網友“又愛又恨”:“為了搶東西,開拍后必須一直盯著電腦,不小心轉身拿個蘋果吃,結果東西就擦身而過,搞得很緊張。”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7日上午消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數據顯示,三星(微博)今年第一季度超越諾基亞(微博),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終結了這家芬蘭巨頭長達14年的市場霸主地位。 Strateg>>>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ilt模式在中國:把饑餓營銷變成游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7/5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