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微博在互聯網上瘋狂流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編者注:1美元按最新匯率兌換6.4718元人民幣。)
孫笛毫不猶豫地轉發了這條微博。一周前,她剛剛結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個學期的研究生課程,特意穿著嶄新的行頭回國: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褲,30美元的TommyHilfiger牌T恤衫。孫笛發現,這些東西在國內的價格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國太便宜還是中國太貴了!”孫笛感嘆道。她清楚地記得,出國前她和朋友在漢拿山餐廳吃了一頓烤肉,點了3個菜,一共120元。回國后還是在同一家店,點同樣3個菜,價格卻變成了240元,“盤里的肉還少了”。
即便“MADEIN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國內便宜50%以上
著名財經評論員時寒冰與孫笛有同感。盡管經常在各大電視臺評點財經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國之旅以前,他從沒想過中國的物價居然比美國還高。
時寒冰受的“第一次刺激”是在洛杉磯一家叫“小臺北”的中餐館里,4個人點了份量很足的魚、蝦、蟹,結賬的時候卻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朋友笑稱:“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場,就更覺得離譜了。”
這句話讓時寒冰“決定改變行程”,專心觀察、對比中美物價。
對比的結果讓時寒冰大吃一驚:國內一套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買到;國內標價4.6萬元的勞力士手表,在美國不到4000美元;一臺國內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標價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換一種比較方式,差距或許更加顯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10美元,分別占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的萬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國內,同樣的比法得出的數據是百分之一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相當于美國居民負擔費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商場里的化妝品價格也 “過于便宜”,僅相當于國內同類產品的30%~40%左右,時寒冰還一度被夫人懷疑“是不是買了假貨”。
更為夸張的情景出現在LV這樣的奢侈品店,時寒冰的朋友給他講了一個親眼所見的笑話,因為LV箱包這樣的奢侈品在美國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國顧客的瘋搶,一名中國客人曾指著店里的三款LV包說:“這個,這個和這個,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來。”
通過這次為期半個月的走訪,時寒冰的調查結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務,比如理發,或涉及知識產權,比如圖書音像外,美國商品的價格普遍低于國內,即便“MADEIN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國內便宜50%以上。
美國:買房不難中國:副教授奮斗30年才擁100平米房
回國后,時寒冰接連更新了十幾篇博文,專門記錄美國物價。
事實上,在對價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來越多國人開始關注這一現象。
在美國生活的中國記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書中特意記錄下這樣一組數字:在華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價格從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據季節質量而變。豬肉、豬排骨0.99美元一磅 (0.4536公斤)。泰國米50磅裝的,18美元左右一袋……
高娓娓告訴記者,在美國,即使算上房租,一個人的正常工資(月薪兩千美金)足夠養活一家3口人。
在對此現象困惑不已的群體當中,還不乏經濟學家。
同樣是在去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后。
據他觀察,在美國的二線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價格40萬美元左右,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積,不包括附贈的前后院。
事實的確如此,據國際不動產代理商戈登·羅克(GordonRock)最新研究顯示:美國人買房不需要太長時間,邁阿密需要4年,紐約需要5.7年,洛杉磯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對校園周邊每平方米超過4萬元的房價,聶輝華按照現在的工資計算了一下,即使去買每平方米兩萬元的商品房,這個30歲的副教授也要奮斗到60歲才能擁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
聶輝華還記得,在哈佛讀書的時候,花70多美元為自己買了一件哥倫比亞牌沖鋒衣,在國內,這件衣服要賣1500元。有感于此,他隨手寫了一篇博文《為什么中國制造在美國更便宜》。結果,一段時間后,有學生提醒他,“你寫中美物價的文章在天涯論壇上被點擊了30多萬次,排在第一名。”
過去兩年,國內廣義貨幣供應量已超美國二成多
聶輝華發現,在繁復的物價比較中,兩組數據在有意無意中被忽略。
一組數據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國幾乎實現 “零通脹”,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直在2%上下浮動。
另一組數據是,近30年來,中國經歷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輪通脹,通脹高峰CPI的漲幅分別為18%、21.9%、8.7%和當前的6.5%,這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
那么,當今中國物價是否已經比美國還貴?
幾位專家給出的結論是:相對于購買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國物價明顯高于美國,在絕對價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現了中貴美賤的情況。
究其原因: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急速膨脹,致使國內廣義貨幣供應量已經超過美國20%多,從而導致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所對應的貨幣量遠遠大于在美國所對應的貨幣量。同時,在常年實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下,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拉大,在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必須要以基礎貨幣增發來對沖,從而再次增加了貨幣流通量,推動物價上漲。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3天前剛剛從歐洲、美國參與交流活動歸來。她說,在美國,不僅中國制造遠比國內售價便宜,即使是美國制造,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比如她曾在美國加州一個機場商店購買的美制風衣,價格不到北京賽特商場里同款風衣的五分之二。
中國商品所含稅是美國的4.17倍
無論是哪國制造,只要流入中國就將背負上這些處于流轉環節的間接稅。
長期觀察中美物價關系的時寒冰對此現象的解讀是,“商品在出廠之前沒有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于出廠之后”。
他認為,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在他看來,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
據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所作的統計,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速幾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兩倍。而在中國現行的稅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稅收來自于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環節。剩下不足30%的稅收來自于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收入環節。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哪國制造,只要流入中國就將背負上這些處于流轉環節的間接稅。
一組引人注目的數據是: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征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么,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
其中,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國的商品價格往往會標明價外稅,中國的商品實行價內稅的方式,換言之,消費者只能看得到最終價格,卻看不到價格中有多少隱身卻逃不掉的間接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稱,在目前中國商場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妝品中,會有14.53元的增值稅,25.64元的消費稅以及4.02元的城建稅。單這三項,就占整個女性化妝品零售價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產和運輸環節的間接稅收,保守地說,化妝品的最終價格稅收至少占50%以上。
又比如,一塊在內地售價為2700元的瑞士進口手表,將包含17%的增值稅392元,30%的消費稅623元,11%的關稅267元。顯然,政府稅收對國外制造最終價格的貢獻也將近6成。
“或許政府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成了物價上漲的推手之一。”韋森說。
在他看來,一個中國制造的產品,盡管不需承擔遠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卻要在國內一路承擔重重收費甚至罰款。
旅程還沒有結束。商品進入超市、商場后還要面臨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以及無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費用。
時寒冰說,“有錢人對價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損的還是廣大低收入群體。”
在韋森看來,物價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一種路徑是選擇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為主的發展策略,稅負的增加無可避免,另一種路徑則是通過減稅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時走上降低物價刺激內需的發展道路”。 據《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本報榆林訊 (記者許森枷 通訊員 王鈞 愛平) 6月16日,一名男子在賭輸了1200元錢后,懷疑與自己相識5年的工友出老千,竟殘忍地用菜刀將其殺害。近日,神木警方破獲這起殺人埋尸案,抓獲犯罪嫌疑人楊某。 山上發現一具>>>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0630/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