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批牌照放行,至此中國獲得牌照的企業達到40家。
另據新華社報道,截至8月30日,包括此前已經獲得牌照的企業和一些獲得牌照后又再申請預付卡業務的企業在內,已有17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牌照申請在央行網站上進行了公示。
“不可能所有申請企業都能成功獲得牌照。”有分析師說,央行發放牌照的目的在于規范第三方支付行業,有一些企業拿不到牌照將在情理之中。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牌照的陸續發放,“大限”之后行業的分化和整合將日益加速。
“整個支付行業已經發生了變化,拿到牌照的畢竟還是少數,沒有拿到牌照的企業,命運將是或者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北京通融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易寶支付)首席執行長指出。易寶支付今年5月份就已獲得牌照,據唐彬透露,該公司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收購對象。
其他洗牌跡象也已顯現。首批獲批的27家支付企業在拿牌之后旋即展開市場競爭,有個別支付企業開始以“零費率”爭搶大型商戶。
“即便像中國銀聯這類具有國資背景的支付企業也開出了零費率,專門針對向大客戶推出新的。”一支付業內人士告訴早報記者,正在打免費牌的不乏一些已在市場上占據相當份額的支付企業。
據了解,目前給商戶的費率保持在千分之幾,按支付金額計算。有一些支付企業為推動業務量,開出浮動費率,支付金額越大,費率壓得越低。
除了赤裸裸的“零費率”,更多支付企業在固定費率外以返現、返利的方式打價格戰,計入成本后可能比零費率還要低,“血拼到底”。
前述業內人士就指出,消費者為進行的支付行為,在支付頁面選擇銀行,但銀行背后連哪家支付公司,都是由商戶安排。在支付企業向商戶提出上述返現、返利條件后,會提出“包量”要求,
“銀行并不在意支付量究竟劃給誰,但商戶會為了返現、返利,就會把交易量多切一點給相關的支付企業。”該人士稱。
“這就是純粹市場化的競爭,也會帶來相應代價。”相關負責人稱,“零費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隨著市場變化而階段性出現。
唐彬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以POS機線下支付為主的銀行卡收單業務,銀聯已制定詳盡的行業指導價格目錄,而對于支付,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以后,計劃商討制定類似的行業指導價格。
推薦閱讀
近日,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Q2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1792億元,同比增長76.7%,環比增長10.6%。2011Q2網絡購物的市場格局較2011Q1出現小幅變動,主要受到B2C網站的大力推動,B2C市場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獲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達到40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hehui/20110901/1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