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倉儲物流企業來講,阿里投資建設的倉儲完成之后會交由他們負責,因為阿里不會組建物流公司自己做搬箱子的工作,而是更樂于將這類工作交給專門的公司去負責經營,所以阿里對倉儲物流企業可以一拍即合。
對于快遞業,阿里有三點足可以使其死心塌地的跟著阿里走。第一,由于目前快遞企業倉儲能力不足,導致“散亂差”、“過度流動”、“暴力分揀”等現象普遍存在,除了順豐外,消費者對于快遞企業的印象普遍不佳,如果快遞公司想長遠發展,必須要做好服務,提升形象,而阿里投資倉儲給快遞公司使用,這是快遞企業的一次天賜良機,沒有拒絕的理由,另外今年三月《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將開始實行,這更促使快遞業向阿里靠攏;第二,快遞公司需要完整的物流數據,目前可以詳細掌握整個網購行業物流數據的只有阿里一家,各快遞公司由于在不同區域有強有弱,全國范圍內的數據是不完整的,互聯網時代數據是快遞公司的剛性需求,快遞公司必須跟是阿里的步伐;第三,2012年全國共有57億件快遞,其中37億是天貓和淘寶做的,占快遞總量的65%,同時2012年天貓和淘寶在整個網購市場的占比也在85%以上,而九大快遞公司業務量占到了電商物流領域的90%以上,這就是他們為什么愿意跟天貓物流合作,嘗試新服務產品首推的最主要原因。
對于資本投資方與金融機構來講,投資賺錢是最主要的,阿里CSN項目也并非公益項目,而且利潤非常可觀。艾瑞數據顯示2012年網購市場交易規模達13040億,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6.9億件,業務收入完成1055.3億元。初略算下,天貓和淘寶占居整個網購市場的85%市場份額,而全國去年57億件快遞中有37億件,也就是65%的快遞是通過天貓和淘寶產生的,那整個網購市場產生的快遞量至少占快遞總量的70%以上,2012年網購帶來的快遞業務收入至少有700億以上。到2020年,阿里計劃完成10萬億的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先假設這一目標可以實現),并且預期8年后到2020年國內快遞首重價格至少會漲3~4元,續重同樣會上漲,那2020年電商給快遞業帶來的收入很有可能達9000億水平,整個網購市場全年產生的訂單至有400億件,如果在2020年阿里的每單快遞從快遞公司手中抽取0.5~1元的物流建設費,那2020年阿里物流收入就可達到200~400億的規模。當然,到時也有可能迫于消費者擔心轉嫁成本的輿論壓力,阿里不會收提成,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在2020年網購交易規模可達10萬億,阿里物流完全可在接下來的3~5年內收回投資,而之后坐享物流收益,并且如果阿里物流肯分拆上市,那對于現在的投資方與金融機構就更具吸引力了。
阿里物流不與京東比
另外,很多人愿意拿阿里與京東比,電商業務比,現在物流也拿來比。其實阿里的物流戰略根本沒有把京東放在眼里。現在是這樣,以后還是這樣。從天貓和淘寶的日均訂單量來看,現在有日均1000萬件快遞,到2020年日均快遞量至少上1億件,這并不是自建物流可以完成的,阿里所強調的社會物流的優勢就在這里。雖然現在來看,京東自建物流從服務和效率上來講都非常好,但從長遠角度講,京東如果再想上一個量級則會受到自建物流的制肘。京東2012年日均80萬單,全年交易額600億,如果十年后,京東日均訂單量可翻10倍達到日均800萬單,那全年交易額到6000億已是京東物流配送的極限了。
這么看來,阿里所強調的社會化物流確實非常適合天貓和淘寶的自身發展需求,而且阿里的物流戰略早已把京東的需求規劃在內,就像阿里在校園成立的小郵局,如果京東有需要也完全可以使用,若到2020年京東自建物流不足以支撐京東發展,那京東就只有投靠阿里的物流體系了。所以以后還是別拿京東跟阿里比了,量級不在同一階層,目標愿景更有很大差異。
推薦閱讀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將于3月1日起實施,國家郵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這一辦法中將出現新規,即快遞加盟網點需要經營許可,這將杜絕野蠻分揀的行為。 上述負責人表示,根據新規,以加盟方式經營快遞業務的,被加盟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阿里物流戰略 欲掌控整個電商快遞業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wuliu/20130130/25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