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家樂福、沃爾瑪等因價格欺詐受到發改委處罰,今聞北京十多家房地產商對商品房未“明碼標價”而被有關職能部門點名。
被“點名”之處罰,依據的是5月1日起施行的《商品房銷售明碼標價規定》及北京發改委的《實施細則》。因產生“有關法律規定”聯結點,會不會由此進一步觸發《價格法》及《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等法律的跟進,對違規房企處以家樂福和沃爾瑪式的經濟重罰,還不得而知。
從2010年起,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場遏制房價不休、房價上漲不停的怪圈中。例如,到今年2月8日推出“新國八條”之時,已經祭出的八項政策措施,可謂“海陸空”三位一體,從土地供應控制、信貸政策收緊、房產稅等試點,到保障房的倒逼、市場干預性限購,多層次下手調控樓市,其力度不可謂不大。
然而,最近統計數據表明,在跟蹤觀察的近百個“標本”城市中,70%以上的城市房價還在上漲。可采取的“剩余措施”庫中,目前恐只剩下全面推行房產稅。近期公布的一份社科院報告就建議:全面開征房產稅,引導合理住房消費,抑制財產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推動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轉向稅收財政,改變地方政府推高地價助推房價的鏈條。
有關房產稅的征收等遏制房價過快增長的稅收政策,從本意上看,是更猛烈的重拳,增加了房產持有成本,導致資產相對減值。只是在“土地財政”獲利空間變小后,地方政府會不會又依賴于房產有關的稅收?這樣的憂慮已經超出了地方政府的權限范圍,需要有個明晰的立法指引。假如縱容地方政府濫收稅費,房價倒控制了,新的問題又可能冒出來,勢必得不償失。
可以這么說,在宏觀調控見不到“大效果”后,有關部門開始把眼睛轉向“微觀控制”。這一背景下,房價“明碼標價令”就產生了,這讓職能機構有了直接與房企面對面交鋒的“接觸點”。價格明碼化后,更有利于相關部門第一時間“約談”價格上漲。“點名”沒有明碼標價的企業,只是促進相關法規實施的一個舉措而已,并不涉及價格欺詐等問題,反欺詐并不是目的,目的是“釘住”房價。
然而,計劃經濟式的“微觀控制”,已經超出了市場經濟所能容忍的“宏觀調控”,對樓市的良性自我培育,并不見得是一劑良藥。
當前令人擔憂的空置率現象,以及全國七成家庭把房產視為投資工具的“集體無意識”,都是這幾年來政策不連續,樓市無序發展導致的。治價還不如治市,切出市場和政府保障房兩塊,嚴禁市場因素不全的經適房、特權房等入市,應多建政府控制的公租房,把所有機關事業及企業福利房納入統一標準的管理中來,讓市場的由市場說話,讓非市場的遠離市場,這才會讓房價回到理性水平。當前有些地方政府為急于減少地方債務壓力,已經在動把公租保障房出售給租住人的主意,這恐重蹈福利房、經適房、小產權房等入市后市場扭曲的錯誤。
推薦閱讀
為何總是不花錢?有消費習慣、消費環境的因素,但說到底還是老問題缺少花錢的底氣,沒的花、不敢花 不花錢,就是不花擴大消費說了這么久,今年一季度的各項數據顯示:多數老百姓還是不配合。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明碼標價 放假是否有望降價?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508/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