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劉炳倫,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該院首個博士研究生,第12病區科主任、網癮治療與心理減壓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委評審專家、衛生部科研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評審專家,山東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心理救援專家。曾主編《青少年網癮治療對策》專著,代表目前國內最高水平,作為團中央綠色上網工程推薦用書,發表心理專業論文幾十篇,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擅長青少年情緒不穩、厭學、逆反、上網過度等各類常見心理問題的心理疏導與心理減壓。
坐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聯系電話:0531-86336061(辦),13969165869。
6月9日上午11點,隨著一聲鈴響,考生終于挨過了“高考時間”,“解脫”式的氣場撲面而來。五花八門的選擇,詮釋著每個人不一樣的“放松”。
但“過來人”都知道,能放下的只是“高考”包圍圈里屬于考生最短暫的喘息,一道坎兒的內外,還裹挾著太多的人和事。考生從過度緊張突然轉變為徹底放松,容易造成腸胃疾病、焦慮和重度失眠等問題,而從考試結束到發錄取通知書的一段時間,正是“考后綜合征”的高發期。
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場對抗賽的話,那么高考結束僅僅是比賽的上半場,而“后高考時代”的來臨,卻是這場對抗賽中最為激烈的下半場。
流行語說“糾結的人生才完整”,高考后的考生們如何走出這個“糾結”的怪圈,如何順利度過心理問題的“井噴期”呢?為此記者專訪了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劉炳倫博士。
放縱型心理
應對策略——— 放棄與考試有關的活動
“高考終于完了,上大學前我要好好放松放松,好好玩一個假期。”東東是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高考考完最后一科,他對同學這樣說。
他先是與同學狂歡了一夜,接著又開始了新的“瘋狂”:看電視、上網、睡懶覺、外出旅游等,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他想把壓抑多年想玩的欲望全都釋放出來。
一名大四學生回憶自己當年高考說:“那年高考結束后,我經常與同學在一起狂歡,K歌、上網、外出旅游等,想把壓抑了多年的欲望全都釋放出來,整個假期都在無節制的玩樂,可誰知道這樣的狀態,以至于上大學后都有很長一段時間調整不過來,甚至影響了學業,現在想想都十分后悔。”
癥狀分析:考前高強度的復習,使學生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負荷,如果多年形成習慣的作息時間突然改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使很多考生身體難以適應,易引起便秘、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維生素缺乏等病癥。過度放縱后,因打亂生物鐘而導致作息時間紊亂,就容易出現胃腸道反應和睡眠障礙等癥狀,這兩種癥狀又會反過來引起個體的心理問題。
專家建議:建議考生“放縱有邊,松弛有度”,盡早回歸有規律的生活,健康、快樂、充實地度過后高考時期,甚至也可以為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做相應的準備。三年寒窗苦,好不容易盼來了高考后的輕松,適當娛樂緩解身心,無可厚非。但是,從過度緊張轉入過度放縱,這不但無益于休息和放松,而且有害身體健康。
高考只是人生一個驛站,所以“放松”要適度,時刻準備好開始新的人生旅途。原來考試復習是腦力勞動,考后的考生不妨干點體力勞動,考前是自己一人寒窗苦讀,考后不妨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各種娛樂活動要適度,多增加戶內戶外運動,也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讓大腦協調發展,同時也是考生社會化的一個過程。
焦慮型心理
應對策略——— 從價值上重視高考,從氣氛上淡化高考
山東某高中的女生小麗,平時學習成績很好,卻每次考試都對成績很擔心,總是擔心發揮不好,還喜歡與別人一爭高下。高考結束后總是沉浸在擔心害怕中,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整天頭腦昏昏沉沉,還胸悶和拉肚子。最后父母不忍心孩子受罪,帶她來到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診治,最后發展成了精神病,親朋好友都為她感到惋惜。
雯雯高考后感覺自己發揮得不理想,估完分后,她覺得自己會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本來性格就很內向的她情緒開始變得低落,一遍又一遍地想著考試時的情景,失落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某大學文經學院大一學生回想當年也有過這樣的癥狀,高考結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十分的失落,總感覺自己高考失誤太多,不敢去對答案,也不敢看成績,更覺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對他的培養與期望。
癥狀分析:這類考生的表現是心煩、緊張、忐忑不安,胃腸不適,吃不好、睡不好、出汗多,甚至情緒低落、自怨自責,有些還伴隨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小麗是專家接診中比較嚴重的情況。
她出現的這些癥狀屬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典型的焦慮、抑郁和強迫癥狀。而大部分考生都或多或少有點焦慮心理,焦慮的考生考慮問題總是往壞處想,一旦有了焦慮,需要及時疏導,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專家建議:首先,考生要理性面對現實。這包括兩方面,第一是認識到高考已經結束,成績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質、臨場發揮等因素的綜合結果,不管最后結果如何,都要接受這一現實。第二不要怕別人說,要調整心態,學會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和父母、親朋好友溝通。
另外,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重新找到價值感。一定要擺正心態,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要實事求是,避免期望值過高,更不要抱僥幸心理。
如果考生出現重度失眠和焦慮,又無法自我調節,就要及時看心理醫生。
茫然型心理
應對策略——— 父母幫助孩子樹立和回味遠大的理想
西西考完試后,美美地睡了幾天,但過了幾天,卻發覺自己心里空落落的,每天無所適從,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目標,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記得當年高考考完后,我回家就連睡了三天三夜,醒了卻不知道該干啥了,什么都不愿意做。總覺得高考完了,就可以放松了,結果一個暑假整天呆在家里,除了看電視就是睡覺,現在想想特別后悔。”一名大二學生說出了自己當年高考完后的真實感受。
濟南某中學解同學接受采訪時說,“現在特別茫然,高考前所設想的各式放松的行動都沒有興趣去做,看一天電視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
癥狀分析:許多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松下來后,會出現一段“真空”狀態,尤其在等待分數或在填報完志愿后,對于考生或父母來講,都可能會經歷這種感覺。人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空虛迷茫期,尤其是對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講,從某個程度上講,高考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將決定著考生的命運。對自己未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以及未來就讀學校與專業的不可預知性,都直接造成了考試的茫然型心理。
專家建議:這時父母的態度很關鍵,他們應少些埋怨,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多與孩子交流,鼓勵孩子運動、引導孩子交往,避免無事可做,給他們創造一個積極輕松的環境。
父母要結合自己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在這時幫助孩子樹立和回味遠大的理想。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燈塔,是我們人生奮斗的目標,指引著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孩子一旦有了理想,生活就有了方向感,就不會無所事事,不會迷失自己。這樣孩子經歷了智力與心理的挑戰,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好好總結和反思,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有利于考生今后的成長。
記者手記
我們的心靈為何變得越來越脆弱
當高考結束,考生迎來了心靈的空虛期。
這是因為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
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后高考心理”期。
當我們還在思忖如何度過后高考時代的心理問題井噴期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這個社會聚焦高考的程度在變化,家庭和考生作為個體關注高考的熱度也在變化,于是,壓抑太久了的考生們,終于在考后迎來了一個心理問題“井噴期”。
那么這個變化是從何說起呢?我們今天的孩子在面對高考時心理為何變得脆弱了起來呢?
曾幾何時,我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于是孩子成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工具”,于是我們的考生們帶著“完美主義”抱著“金榜題名”的理想準備高考、走進考場、結束高考。只想說,現在年輕人生存的大環境,充斥著競爭、重壓、自我、張揚,而卻少了自由、輕松、感恩、關愛。
挽救心理脆弱的低齡化,需要自我的調節,同時更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努力。家長不要一味望子女成龍成鳳,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和塑造或強迫孩子。學校也不要只把升學率視為硬指標,只鼓勵玩命讀書,而應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注重對學生的情商、性格和創造力的培養。社會更需要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和環境。
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希望考生們調整好心態,大踏步地向著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未來進發。
推薦閱讀
現向貴網反映一起煤礦瞞報死亡事故的事情,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關注!2011年4月25日,位于登封市大冶鎮東施村附近的同興煤礦井下發生事故死亡一人,死者名叫牛紅勛,許昌禹州市鳩山鄉鳩山村人下午四點開始的班。當時因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走出高考后的“糾結”怪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616/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