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臺灣塑化劑風波影響,公眾對食品安全又增加了一層隱憂。6月1日,財新網(wǎng)率先報道稱,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發(fā)現(xiàn),廣州市場上多種方便面均被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污染,且其中的塑化劑很可能來自于塑料包裝袋。這讓更多公眾意識到,塑化劑的潛在威脅無處不在。
塑料包裝疑為塑化劑污染源。“塑料包裝袋”由此成為這場塑化劑風波的眾矢之的。按照專家的說法,塑化劑通過2個渠道污染食品:一是被摻入添加劑中用于食品加工,二是通過食品包裝物成分溶入食品。如果塑料包裝物里含有塑化劑,在45攝氏度以上環(huán)境下或與油脂類食物直接接觸,塑化劑就會溶入食品。因此,塑料包裝袋的合格與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然而,據(jù)《生活晨報》報6月16日報道,山西省近日清查涉塑化劑食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食品外包裝隱患重重。按照 《食品衛(wèi)生法》規(guī)定,食品外包裝也是食品的一部分,一個合法的食品,應具備食品生產(chǎn)及外包裝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的雙QS安全認證。但檢查卻發(fā)現(xiàn),大部分食品包裝袋上沒有QS標志。
生活中,我們頻繁地接觸到這種塑料包裝袋。早上買早點,大排檔的零食,方便面……在2009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厲曙光及同事選取大排檔所售的鍋貼、臭豆腐等油炸食品,并裝入由攤主提供的塑料袋保存。結(jié)果顯示,鍋貼和臭豆腐的DBP和DEHP含量均高于未使用塑料袋的對照組,說明這些大排檔的塑料包裝袋可能不符合國家要求,塑料包裝袋中的塑化劑可能直接逸散到了食品之中。
原來,塑化劑離我們這么近。早上啃過裝在塑料袋里的油條;大快朵頤大排檔的鍋貼或者臭豆腐之后,塑化劑就離我們更近一點。如果不是這場塑化劑風波,“塑料包裝疑為塑化劑污染源”又將等到何時才被提及?對待至關(guān)重要的食品安全問題,總少了一點犀利。
還記得那年,被全民瘋狂熱議的“限塑令”嗎?“那項意欲推出的環(huán)保舉措,怎么看怎么像是變相轉(zhuǎn)嫁成本。那種“限塑令”之于消費者和社會的意義,在塑化劑污染離我們這么近的今天,我們不屑再去辯駁。目前,消費者迫切需要的是一場以塑料包裝袋風險評估為主,意在遏制塑化劑污染的“限塑令”。可是,親眼目睹了那場聲張環(huán)保的“限塑令”如此發(fā)展,哪里還有信心?這恐怕是奢望。遠離塑化劑的日子,恐將遙遙無期?(文/吳晴芬 一比多質(zhì)量報告頻道 http://qualityreport.ebdoor.com/)
推薦閱讀
6月18日下午,貴州省黔西南州境內(nèi)再次降起磅礴大雨,原定于在中國興義.民族風情街舉行的顏振豪百德公益-望謨賑災募捐義演 活動未受絲毫影響,華語人文歌手顏振豪及愛心主播王友蘭(黔西南州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播)、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塑化劑:這么近 那么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620/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