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藥就污染事件道歉了。 就像雙匯就瘦肉精事件道歉一樣。 這樣的道歉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場迫不得已的公關危機處理。 “哈藥幾廠出品”的廣告滿天飛。讓我們傷心的是,為什么我們信任的品牌都一個個在如日中天的時候,出這些完全可以避免的負面事情。類似于哈藥、雙匯這樣的事情,似乎還有回轉的余地,像是三鹿這樣的,就徹底game over了。 這些事情留給我們的除了對于民族品牌隕落的一聲嘆息之外,還有對民族品牌發展的一種憂慮。民族品牌在起步的時候,可能會嚴格要求自己,一套管理程序也完全可以勝任;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民族品牌那種缺少歷史和管理底蘊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以往的管理制度開始駕馭不了快速擴張的企業規模,在企業的運營上甚至會出現一些真空地帶。在企業向好的時候,這些缺點都被人忽略了,在許多人看來,似乎無關輕重;可是一旦發作起來。這些真空地帶又往往帶著對企業的致命打擊。 缺乏一種辦“百年企業”的對歷史、對民族負責的意識態度,也是這些民族企業巨無霸屢屢出狀況的一個根本原因。利潤的追求,讓這些企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記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在市場競爭中,這些企業迷失了方向,一些“飲鴆止渴”的辦法也被拿了出來,被當做市場競爭的“法寶”高高祭起。企業出狀況也是早晚的事,而且越是登高越是跌重。 等到出狀況了,被媒體曝光了,這些企業才恍然回過神來,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急急忙忙又是補救,又是道歉,希望取得消費者的原諒和市場的重新接納。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消費者也從來不接受道歉,因為企業的錯誤做法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毀滅”,也是對消費者的“身體毀滅”,希望市場相信眼淚,希望消費者接受道歉,那都僅僅是一種心理安慰和無意義的公關處理罷了。 我們不希望看到下一個哈藥,我們也不想聽到下一種道歉。遇到這種情況,企業唯有自我承擔并且早日自我警醒,以避免登高跌重,或者干脆萬劫不復。(作者 張軍瑜) | |
推薦閱讀
女子被拐騙24年 網上發帖尋母
我要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父親會修船,母親能做豆腐干昨日,一名自稱翁秀英的女子從山東淄博打來長途電話向本報求助。她說她現在是福建莆田人,目前在山東做小生意,6歲的時候被拐賣,去年1月她通過寶貝回家志愿者協>>>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更像是危機公關的哈藥道歉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621/8535.html
1/2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