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明年網絡設備投資預計達105億美元,華為和中興通訊卻無緣這場“盛宴”。兩家中國通信廠商近期被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聯邦調查局等多個部門分別調查。華為和中興通訊的收購、市場拓展行為一直屢屢受阻,皆因為被懷疑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威脅。這背后,是圍繞著全球最大電信市場展開的復雜博弈。
屢屢受阻難獲大單
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預計,2013年美國網絡基礎設施支出將迎來扭轉性的增長年。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三星等廠商紛紛與美國四大運營商簽下大單。但華為和中興通訊卻只能望而興嘆。
今年上半年,華為已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中興通訊也躋身全球前五,兩家企業在歐洲不斷收獲合同,但在美國卻一次次無功而返。
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期正對中興展開刑事調查,認為中興有可能向伊朗出售違禁的美國電信設備。中興對此斷然否認,表示主動終止了發貨。
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要求華為和中興提供與中國政府、伊朗企業“存在聯系”的材料,擔憂兩家公司“有意或無意”向美國提供“有陷阱的技術”,在其設備或軟件中留下可侵入美國電信系統的“后門”。
別具意味的是,美國提及的“后門”,正是該國與以色列針對伊朗展開網絡攻擊時用到的招數。同時,美國《連線》雜志稱,美國思科公司銷售人員向中國客戶承諾“思科的網絡易于監控”。
在全球最大的電信市場——美國,華為和中興屢屢受阻,至今沒有獲得美國主流電信運營商的任何大單。華為曾于2008年被迫放棄收購3COM公司;2010年華為競購2Wire公司、摩托羅拉移動網絡部門未獲批準;去年美國國會議員收購技術公司3Leaf也在最后關頭被阻止;美國運營商Sprint Nextel高達50億美元的網絡招標中,兩家中國企業也雙雙“被出局”。這一系列阻止行動都有一個共同理由:“國家安全”。
華為直面中興迂回
面對阻力,華為和中興始終沒有放棄,但兩家企業的努力方式有所不同。華為一直嘗試直面阻力,努力增加透明度以求信任;中興則迂回不太敏感的手機等終端領域,嘗試逐步突破。
華為近年來聘請高層次游說、咨詢和律師團隊,透過美國政府前高層人員與美國國會、政府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進行持續溝通,并史無前例地同意外部企業查看其網絡設備源代碼,還承諾把產品提交給美國信息安全專業機構檢測。
華為甚至還提出了“中轉”方式嘗試消除質疑:由第三方咨詢機構從華為購買設備,然后由該機構獨立檢測,再賣給美國運營商。
中興則嘗試從美國政府不太敏感的終端領域做起,對于網絡平臺、網絡設備、網絡系統等敏感領域則暫時放緩步伐。目前中興的手機等終端設備已全面進入美國各大運營商的采購名單,并與美國運營商Sprint以聯合品牌形式推出高端智能手機。同時,中興通訊嘗試以采購行動爭取美國市場的認可,近年來不斷從美國芯片商處采購,截至目前已采購超過40億美元的技術和產品。
華為和中興均有在美國進一步興建工廠、設立研發中心的計劃。中興通訊并同意讓第三方監察該公司的硬件和軟件,并讓美國相關機構查看軟件代碼。
但這些努力能突破阻力嗎?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已經做出了回答。
政治經濟博弈復雜
面對難題,華為和中興除了迎難而上別無選擇,因為美國是任何一家主流通信設備商無法放棄的市場。
美國作為全球公認最成熟的電信市場,一旦進入,就更容易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這種示范效應不容忽視。今年3月,澳大利亞國家寬帶網招標,華為被同樣的理由拒之門外,就是示范效應的反面教材。
同時,進入美國市場之后,華為和中興可以增強研發、制造、品牌等全方位實力,還能覓機并購加速發展。過去三年,面臨不利局面,華為仍參與了多個美國小型移動運營商網絡建設,中興在美國銷售業績復合增長率也高達131%。
面對接連不斷的質疑,華為對外關系主管普拉莫說,“不要再人為制造恐懼。如果你有什么要說的,那就拿出證據來。”他認為,美國應當為所謂的“國家安全”拿出實際證據。
海外媒體對此也提出異議。英國《經濟學家》本月指出,現在摩托羅拉、蘋果、愛立信等美企都在中國制造電信設備,如果有安全問題,那么這些企業的設備是如何通過審查的?這無疑涉及到經濟利益和保護主義,以及政客的需要。
艾瑞專家麥浩超稱,華為和中興遭遇的阻力,恰恰反映出其強勁競爭力。破除阻力,需要我國政府和企業在美樹立良好公眾形象,與該國行業機構強化合作,并充分利用美國的游戲規則證明自己,就像在歐洲一樣逐步消減阻力。
推薦閱讀
神舟電腦IPO成功過會,一旦上市,其董事長吳海軍的賬面財富將達近百億,成為國內PC業最富有的人。不過,這位未來的PC首富,卻面臨被指責的尷尬場景。 代理商時隔6年向吳海軍討要60萬提成 爆商用市場一直是神舟電腦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為中興無緣美國市場 被疑威脅美“安全”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701/12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