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雷軍的抱負和內心的興奮,雖然沒有在8月16日北京現場看到小米手機發布會的場況,但看了小米手機的演示文檔。說實在的,對于小米手機,我的直覺是:也不過是另一部“Made in China”的智能手機。
1/ 雷軍所說的小米手機的用戶對象是“發燒友”,冷靜下來分析,可以說這些用戶只不過是雷軍本人或是小米的粉絲而已。雖然,我也認為,雷軍的個人魅力超過魅族的J.Wang。但小米手機,你靠什么維持粉絲的忠誠度?價格不是發燒友考慮的主要因素,發燒友最需要多元化的軟件應用,更需要更多的技術創新,像iPhone那樣,讓人猜測、讓人期待。這一點,對雷軍和小米來說太難了。。。
2/ 小米的MIUI系統,號稱有超過100項改進,是基于Android2.3原生態的深度開發手機操作系統。假設MIUI非常穩定,MIUI始終是一個Android系統的追隨者,但MIUI和Android原生態是不兼容的,當Android系統有重大的更新的時候,MIUI能及時更新么?假設MIUI能及時更新,基于MIUI的軟件應用能及時調整更新么?這就是追隨者的尷尬,小米的MIUI和MIUI的應用開發商都會非常的被動。但如果不更新,MIUI就很快被淘汰了,除非小米有超越Android開發者的技術能力。小米手機對MIUI的底氣不足還表現在小米手機在提供MIUI系統的同時,還提供Android原生態系統的刷機選項。。。
3/ 號稱最酷的語音對講系統的米聊,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殺手級的應用。在iTunes和Android市場上的下載次數都名列前茅,功能卓越。這一點比阿里手機、魅族手機有優勢。但,一個應用能撐得起應用平臺么?魅族也號稱有個幾十萬用戶的社區,很多的軟件應用開發者,但究竟有多少個軟件應用產生了效應?同時,小米手機有多大的用戶基礎,足夠去吸引開發者為這個平臺付出?這對雷軍和小米來說太難了。。。
4/ 不能說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就認定小米手機和互聯網的結合有優勢。實際上,蘋果通過互聯網構建的iTunes系統,是最成功的電子商務應用環境。應用軟件的審核和線上展示、下載及銷售管理,甚至會員系統的商品認證體系等等,都非常的簡單有效,一點不花哨。而從云端服務層面來看,iPhone手機通過網絡,和服務端的數據同步也做得非常成功。而最新的iOS系統還集成了iCloud、iMessage等功能,云端的服務內容日漸豐腴。而對于小米,我非常懷疑,至今有沒有完成這些服務規則的制定和確認。要形成這樣一種商業生態環境,對雷軍和小米來說太難了。。。
5/ 小米手機的性價比,是我唯一讓我心動的,但人民幣1999是10月份的價格,誰能預測十月份的手機市場會變成什么樣的狀況?況且,在硬件替代升級頻繁的今天,價格優勢估計也就是最多半年的領先周期。商品的定價還要考慮商品的品牌價值。小米手機的價格如果和三星一樣,還有多少粉絲存在呢?再者,說到性價比,還不能不說硬件和性能,和iPhone相比,iPhone有自己的專屬芯片A4,小米只是一部中國組裝的智能手機,和樂phone、魅族等幾乎在同一個技術層面,要追趕第二梯隊的國外品牌,對雷軍和小米來說太難了。。。
6/ 從市場推廣和銷售渠道來看,雷軍本人的確是招牌,據說光雷軍的博客就有幾百萬的粉絲。但小米手機的低價策略,只通過網上渠道直銷,才能保持贏利。如是,縱使這二年智能手機的市場需求大了很多,但和有很多線下加盟直銷店的魅族相比,小米手機明年能做到當年M8年銷售量15萬(09年M8的出貨量,估計值)都算不錯了,如果要和有明顯渠道優勢的聯想樂Phone,或和能給予價格補貼的移動運營商的OPhone手機來比,要達到每年60-70萬的出貨量,對雷軍和小米來說太難了。。。 假如小米手機銷量達到25萬臺,和2012年預測的3G手機市場新機出貨量5000萬臺相比,市場占有率也只是不到0.5%。很難有所作為。
我并不希望看到小米手機會步魅族手機的后塵,成為雞肋中的精品,但從市場角度來看,小米手機的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具備優勢去戰勝其他市場玩家,假設雷軍對小米手機有超越“賺點錢”的想法的話。作為中國制造智能手機的集大成者,有雷軍的品牌、有MIUI操作系統、有米聊應用、有性價比優勢,等等,都況且如此,那中國手機終端的機會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行業內的一些成功和失敗的例子:
1/ Apple手機:對于蘋果手機,iPhone的成功集成了太多的要素,通俗一點,不成功都難啊。運行穩定、諸多創新的iOS系統、領先的硬件技術、優異的客戶體驗、良好的商業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應用軟件支持、Steve Jobs的個人魅力。。。;
2/ Android系統:開源代碼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Google的企業品牌,特定的環境(因為iOS的非開源性),使得眾多硬件生產商投入Android陣營。Andriod系統也經歷了不穩定到穩定的研發過程,但,眾多硬件生產商支持Android平臺,是Android平臺迅速得到大量用戶的成功基礎,同時,也支持、推動了Android商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發展;
3/ Symbian:曾經是Nokia智能手機的官方操作系統,但是由于Nokia智能手機沒能獲得足夠的市場占有率,沒能形成良好的商業生態環境,最終,Nokia不得不放棄Symbian,選擇了和微軟結合,選擇了Windows Phone系統;
4/ Ophone:中國移動打造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Ophone也是基于早期Android系統的深度開發,應該說,不是很成功,原因多數歸結到操作系統的不穩定;
5/ 魅族M8手機:相當成功的品牌運營故事。據說09年M8的銷量達到15萬臺。M8的操作系統是深度優化的Windows CE系統,當時,J.Wang的理想也是想打造魅族特有的手機操作系統。可以二年多下來,也沒能堅持住,后續手機M9直接采用了Android系統。魅族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變回了一家純中國制造的手機制造商;
從以上幾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手機終端成功的幾個標志:硬件配置的性價比(P/C)、操作系統(OS),及由軟件應用開發商(Developer)、軟件應用(Apps)和用戶基礎(User)形成的商業生態環境(Business Ecosystem)。同時,我們也理解到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硬件的配置的并不具備獨占性,相對來說不會是門檻;而由軟件應用開發商、軟件應用和用戶基礎所組成的商業生態環境則是對應于手機終端操作系統而作的選擇。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手機終端的市場爭奪,可以歸結于操作系統之爭。換句話說:穩定、開放的手機操作系統,比較容易吸引更多的應用軟件開發者并開發更多的軟件應用,而更多的軟件應用又將吸引更多的手機終端用戶。同時,更多的手機終端用戶又吸引更多的軟件應用開發商開發更多的應用軟件。這也就是基于手機操作系統這個平臺支撐的商業生態環境。
對于目前的手機終端市場,硬件配置不是門檻,中國又不缺乏系統和應用軟件開發者,更不會缺少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應用軟件,同樣也不缺少用戶,那問題在哪里呢?原來開發者、用戶都像一盤散沙,分布在不同操作系統平臺上。假設MIUI、阿里云手機、魅族手機、Ophone、樂Phone能統一到一個操作系統平臺上,按一般預測,這幾家在2012年的總出貨量,即新用戶數可以超過200萬,這個數字應該可以占到新手機市場份額的4%強。如果再加上華為、中興等手機制造大廠的國內市場銷量,說不定可以達到8-10%的新手機市場份額。當然,這是非常樂觀的估計。但,如果有這個用戶基礎,何愁沒有軟件應用開發商和軟件應用呢?
我并不是說開發操作系統容易,相反難度非常之高。但集眾家之長,其成功機會遠遠大于一家企業的孤獨奮斗。
回到問題的答案上來,我認為,中國手機終端的機會在于國內的軟件開發商、硬件制造商廠商、甚至包括移動運營商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共同開發一套開源的、共享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共同建設、維護一套基于這個操作系統的商業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利用到中國這個龐大的、新興的消費市場的優勢,去和蘋果、谷哥、微軟抗衡、競爭。
推薦閱讀
這一天終于來了,日漸消瘦的喬老爺子要退居二線了。 巧合的許多年前國內曾經流行過一本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而如今,最成功的喬廠長終于也要退居二線了。 消息傳來,立刻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好吧,這句話ms經>>>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小米手機看中國移動終端市場的機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0826/1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