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商業新聞網】殺毒軟件殺到這份兒上,如今有點決戰紫禁之巔的意思。瑞星與微點,猶如古龍筆下的西門吹雪死磕葉孤城,一戰動天下。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邊,江湖是“舊時泛指四方各地”;在黃霑筆下,江湖是“蒼天笑,紛紛世上潮”;在金庸先生的名著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再大的江湖與天下,都是一出欲望與命運成全的人生復雜劇。
殺毒軟件市場正上映著江湖與欲望的交織的劇情———十年論劍,彈指驚雷,強梁大鱷,風云際會,紅塵如夢,功名似水。瑞星與微點紛至爆出的內幕,折射出一個行業與一群人的跌宕沉浮,有光榮與夢想,有汗水與希冀,有圈子和圈套。他們的故事屬于以下故事的主角,更屬于中國的IT行業。解讀他們的過去與現在,無疑具有重要的觀照價值。他們漸次升級的矛盾和博弈更像一場重新召開的武林盟主大會,在名利之外,理想與傳奇、“后浪推前浪”的故事更是帶給人們無限遐想。
越來越多的事實教育我們,莫以成敗論英雄。有些時候,當市場遇上官場,就像秀才遇上了兵,有理說不清。好在跟導致不公平、低效率的力量一樣,導致公平透明和效率的力量也一直沒有退場。
歷史就是這樣被含混地推動著前進。
殺毒軟件江湖正在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警匪片。
先是瑞星前高管現今微點公司負責人劉旭在分手五年后,一紙訴狀把前東家瑞星董事長王莘告上法庭,半月前,某媒體的一篇文章,把演繹了近十年的江湖恩怨暴露在聚光類下,報道中的“涉黑”題材,“官商勾結”題材,呈現出的錯綜復雜的無間道。
幾天后,瑞星回應,記者惡意誹謗,瑞星工作人員曾對本報表示該文的很多細節失實,如文章中提到被拘留的副總,目前還在公司上班。該記者也公開回應“假新聞”聲明,狀告瑞星索賠100萬,在包括媒體和殺毒界元老,同行們方方面面的力量一起推波助讕下,整個劇情跌宕起伏,云譎波詭。
從相識、蜜月,到分手、反掐,經歷訴訟與反訴訟,十年江湖恩怨,在對兩個主角劉旭和王莘分別長達幾小時的采訪中,記者也陷入到撲朔迷離,雙方站在各自立場的解讀,讓真相陷入自說自話的“羅生門”中。如今主角雙方都在靜待司法機關的判決,比較有公信力的消息是,3月7日將出判決最終結果。
讓我們以劉旭和瑞星的恩恩怨怨為主線,歷數殺毒江湖20年風雨。20年時光流轉,大浪淘沙下,有人成了大佬,有人暗然出局,有人東山再起,有人順勢轉彎。盡管和制造業相比,中國的軟件業依然弱小到讓人恨鐵不成鋼,但殺毒軟件算是一枝獨秀,堪稱國產軟件全面擊潰國際軟件的典范。但與此同時,不得不承認,殺毒軟件行業整體還很弱小,最重量級的也沒有成為賽門鐵克。
第一階段:個人激情燃燒歲月
明星人物:王江民,劉旭
標志事件:王江民拒絕收購,劉旭第一個發現并解決CIH,成為“中國殺毒軟件第一人”
1991年,當時中國的軟件產業正處于能人頻出的個人英雄的激情年代,還在中國科學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研究室工作的劉旭被瑞星公司總經理王莘邀請出山,兩周時間為瑞星做出了防病毒卡。當時瑞星的營業額、利潤遠高于現在很牛的用友等廠商,殺毒軟件市場的輝煌可見一斑。
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王江民卻把控著殺毒市場90%的份額,是殺毒江湖不可撼動的老大。當時來自美國的防病毒廠商NAI開價2600萬美元控股江民軟件,被王江民拒絕,“也算是國內最大一筆資本運作了”。
隨著防毒卡市場的萎縮,到1996年底,瑞星資金鏈斷裂,只剩下十多萬塊錢,還欠著十多萬的廣告費,劉旭臨危受命,接任了瑞星公司總裁的職務。
那是個技術為王的年代,盡管對簿公堂,但瑞星上下還是承認劉旭當年的貢獻,1997年3月,劉旭拿出了第一個殺宏病毒的產品,這項技術讓瑞星徹底大翻身。1999年劉旭做出WINDOWS版殺毒。“產品最怕它一招鮮。”當年業內把劉旭稱為“中關村程序五杰”,王莘多次公開表示,“沒有劉旭,就沒有瑞星”。王莘也回報了劉旭,給了劉旭30%的股份,“顯示出王的雅量”。
“技術、市場、渠道、服務,一張桌子四條腿,研發不是唯一的。”王莘長在市場運作,一些代理商價格變化可以說明,最初瑞星給代理商的價格是20塊錢(當時的零售價為230元),后來一路逆市上漲,從20塊錢漲到了40塊錢,再漲到60塊錢,再漲到88塊錢。在品牌和渠道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1999年那年,CIH大爆發。這一年,瑞星做到了2800萬元。這無疑是殺毒軟件行業最輝煌的時代,在這一時代,國際巨頭們全面出局。
第二階段:三國鼎立,營銷混戰
明星人物:雷軍,王江民,毛一丁
標志事件:劉旭跟王莘分歧,導致劉出走,被外界解讀為營銷派戰勝技術派
2002年,“攪局者”金山軟件發動了一場著名的“藍色革命”戰役,以50元的零售價格給行業帶來了沖擊,這場降價風暴在若干年后被各類營銷專家解讀,至今毀譽參半。
當時瑞星內部,被分為兩派,王莘是主降派,劉旭是否降派。分歧很大,兩派互不相讓。最后劉的不降價策略被采納,在當年年底時,損失了好幾百萬的營業額,也就是在這時,種下了兩人不和的種子。但劉旭認為,從長遠看,這個策略是正確的,也就是這個策略,讓瑞星有了2003年整個的突飛猛進。2003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他們“分手”了。
在這個事件上,官司的兩大主角王莘和劉旭依然有著截然相反的兩種解讀,王莘說,如果不是劉旭的固執,不會讓瑞星當年陷入全軍覆沒的險境,劉旭堅持,當年如果瑞星不堅挺價格,也不會成就今天老大的江湖地位。
在那些年間,營銷戰口水戰頻出,但包括金山、江民、瑞星在內的三家殺毒巨頭錯失了在資本市場上謀求更大舞臺的良機。“已上市公司和外資公司中員工的收入普遍高于未上市公司的人員,有的甚至高出數倍。未上市公司如果長時間無法給內部員工不錯的回報,人往高處走,最后導致的必然是人才流失”;從戰略或戰術層面判斷,上市已成為不得不選擇的道路。
在03、04年里,殺毒界進入黑暗期,頻繁的人事出走,大手筆、大投入運作市場的手段被緊急叫停,開始大規模削減廣告費、市場活動費用;而一輪營銷攪局后,金山淡出殺毒業務,開始轉型網游。
第三階段:通用軟件命懸互聯網
明星人物:周鴻祎,毛一丁
標志事件:奇虎360與瑞星死掐,卡巴與瑞星官司及口水,瑞星免費
05年后,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帶動了病毒的泛濫,讓殺毒軟件行業再度崛起。瑞星占領了六成以上份額,江民金山分割另外四成。隨后若干年,中國的消費者級安全軟件市場多年來都保持著穩定的格局,這三家心照不宣地結成了一個聯盟,偶爾會用降價促銷或半年免費試用等市場營銷手段來搶一搶市場份額,瑞星在06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上市已經不屑一顧,“我們不需要上市,我們不缺錢”。
但08年,是殺毒行業最動蕩的一年,動蕩的力量不再是營銷手法,而是軟件商業模式的顛覆。奇虎董事長周鴻祎“食言”,以“破壞性”姿態進入殺毒軟件市場,打響了免費的第一槍,隨后,“免還是不免,生存還是毀滅”,成了殺毒商們集體面對的沙翁式難題。
在這一階段的另一個標志事件是外資殺毒軟件再次來襲,來自俄羅斯的卡巴斯基悄然潛入,殺手锏和微軟進入中國時采用的方法類似,先放任盜版,培養用戶,圈到了用戶,再慢慢收費。與此同時,卡巴開辟了口碑營銷的鼻祖,在論壇上灌水培養粉絲,就這樣,卡巴逐漸蠶食瑞星份額。(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目前全球軟件業將在金融風暴中重新洗牌,很多跨國公司有意把軟件外包服務和研發中心轉向市場足夠大并“有望在全球最早走出經濟危機”的中國。 【IT商業新聞網訊】國務院常務會議18日審議并原則通過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殺毒軟件:光榮與夢想 圈子與圈套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1230/20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