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商業周刊》文章指出,盡管戴爾第四財季的利潤同比減少了48%,但是由于市場非常看好其成本削減計劃,因此它的股票在收市后交易中不跌反漲。
由于用戶普遍削減了計算機采購預算,結果導致戴爾第四財季利潤幾乎比一年前同期減少了一半。但是由于投資者認為戴爾積極削減成本將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因此2月26日財報消息發布之后,戴爾股票在收市后交易中反而出現了上漲。
據戴爾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它在截至1月30日的財季即第四財季的營收同比下滑了16%,凈利潤同比銳減48%。但是戴爾表示,它打算在兩年內再將每年的開支減少10億美元,加快目前的成本削減計劃,激勵投資者對戴爾的信心。戴爾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運作業務的方式主要是以營收和現金流為核心的。”
投資者們相信,戴爾現在積極削減成本就可以保證它在經濟復蘇時能夠處于一個較好的狀態和位置。Avian Securities的研究主管Avi Cohen表示:“你今天購買股票,實際上是在購買經濟恢復的可能性。股價從來都不會根據已經發布的財報而漲跌,它們與宏觀經濟以及公司業務的健康狀態之間的關系更大一些。”
戴爾股票在2月26日常規股市交易中報收于每股8.21美元,后來在收市后交易中上漲1.8%。該股自2009年初以來已經累計下跌了近20%,公司市值在過去的六個月里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
戴爾和其他所有電腦廠商都將面臨一個多年不遇的艱難時期。惠普在2月18日發布了最新財報,結果它在截至1月31日的財季里的電腦銷售下降了19%。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Tony Sacconaghi在2月24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他預計今年的電腦銷量將下滑7.3%,而他之前預計今年的電腦銷量將增長4.9%。服務器產品的銷量也有所下滑。
由于企業用戶和消費者紛紛削減電腦采購計劃,戴爾削減成本的力度必須更大一些。戴爾在第四財季的營業開支比一年前同期減少3.63億美元或16%,而它在第三財季的營業開支同比只減少了11%。
戴爾首席財務官Brian Gladden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公司預計可在2011年之前將年度開支減少40億美元,超出之前預計的30億美元。戴爾在去年裁掉了9300名員工,Gladden表示公司還將加大調整力度。但是他同時也表示,戴爾還打算進一步削減產品組件的成本,戴爾電腦的單位成本在去年下降了5%。
生產成本也將逐步降低。戴爾有四分之一的電腦是由合同廠商代工的,那些代工廠商的生產成本比戴爾自己的工廠要低得多。戴爾曾在第四財季宣布,它將關閉位于愛爾蘭Limerick的一家生產廠并裁員1900人,然后將該廠的產能轉移到波蘭。
目前尚不清楚戴爾的這些成本削減措施是否足以讓戴爾繼續業績復蘇之路。據市場調查公司IDC稱,戴爾在電腦銷量市場上的份額在第四財季跌至13.7%,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惠普的市場份額則增長到19.6%。戴爾在12月31日調整了公司管理層,宣布了前首席運營官Mike Cannon和前首席營銷官Mark Jarvis離職的消息。
戴爾第四財季財報表明它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據戴爾最新財報顯示,其季度凈利潤減至3.51億美元或每股收益0.18美元,營收則減至134.3億美元。戴爾第四財季毛利率也從一年前同期的18.8%降低到17.2%。
分析師們之前預測,戴爾第四財季營收為141.8億美元,每股收益0.26美元;但是在戴爾發布財報之前,某些分析師下調了他們的預測目標。
由于消費者傾向于選購廉價的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因此盡管戴爾消費者業務的產品銷量在第四財季增長了18%,但是相關的營收卻減少了7%。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到心儀的電腦產品,一直堅持自銷模式的戴爾也開始同零售商合作。戴爾還強調,其電腦產品不但改善了外觀,而且還提高了生產材料的品質。
許多消費者都在轉向低端電腦市場。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歐德寧2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上網本是目前電腦行業中唯一的增長亮點。但是它們的售價僅300到400美元,低于常規電腦產品的售價。
戴爾最近開始向手機和媒體播放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領域進軍,但是尚未取得成果。IDC分析師Richard Shim表示,戴爾需要一款電腦領域之外的主打產品。
與惠普相比,戴爾還缺少了大型咨詢服務以及打印機業務,它目前的業務過于集中在電腦領域。在產品多樣化方面,它也比不上擁有iPod和iPhone的蘋果。
戴爾目前仍將重點放在加大成本削減力度方面,首席財務官Gladden表示:“我們能夠而且還將繼續快速調整我們的成本結構。” (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羅盛咨詢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回流人才的生存率不高于50%,有相當一批經理人在加入企業后6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選擇了離開。為什么企業對這些人才需求如此迫切,供求雙方意愿如此真切,而結果卻如此慘烈呢?與之相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1230/20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