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蘋果日前遞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和過去10年一樣,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2008年仍然只領了1美元的象征性薪水。
現年53歲的喬布斯持有550萬股蘋果股票。自喬布斯1997年回歸蘋果以來,他沒有出售過蘋果股票。2007年年底,蘋果的股價一度接近每股200美元,而喬布斯所持股票市值超過10億美元。自2007年年底以來,蘋果的股價已下跌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喬布斯所持的蘋果股票已經縮水5億美元。
喬布斯大部分的財富(據估計為57億美元)來自1.38億股華爾特迪斯尼股票。喬布斯本人是華爾特迪斯尼最大的個人股東。2006年,喬布斯將皮克斯動畫工廠出售給迪斯尼,從而獲得了這些股票。
1976年,一個21歲的美國小伙兒跟朋友在自家車庫里創辦了一家公司。那時他壓根就沒想過,這家公司結出的第一個“蘋果”會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的多媒體計算機;而自己會在26歲登上《時代》封面,30歲被董事會趕出公司,從谷底重回巔峰將是十余年后的事。
他不打無把握之仗,一出手就能締造一個傳奇,卻絕不戀戰。康柏、戴爾等公司沿著他的道路開創了PC工業時代,他卻只留給這時代一個淡出的背影。在人們差不多要忘記他的時候才驚覺,在個人通訊業和影音娛樂業,是誰后發先至,改寫了游戲規則。
一個人,三個支點,撬動了計算機、音樂、手機三大工業。今時今日,只要在有iMac電腦、iPod播放器和iPhone手機的地方,天下誰人不識君?
他就是史蒂夫·喬布斯。盛名與流言之下,他就像《麥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以一種“教主”式的神秘,活在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世界里——那個世界除了夢想,一無他物。
“交棒”前景不明
喬布斯之于蘋果公司的意義,比起比爾·蓋茨之于微軟,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論創造性和個人能力,兩人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將企業帶到行業頂尖位置,可謂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但若論人格魅力和個性色彩,蓋茨一向被外界認為乏善可陳,而這恰是喬布斯最大的光環。通常企業為避免高管層變動給運營造成震蕩,總是特別注意靈魂人物與企業之間的形象區隔,而這在蘋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喬布斯的生命力已跟蘋果的生命力息息相關,以至于隨著其健康狀況的反復,華爾街的分析師幾乎要被逼成專業醫師。
雖然知情人表示,蘋果公司的硬件、軟件和服務團隊都已經發展得足夠強大,只要核心人才不大量流失就不會翻船,但作為一家以強勢領軍人物為標志的公司,一天沒有接班人就聽起來像個壞消息。究竟哪些人已經進入喬布斯的“交棒梯隊”呢?
他們中有負責蘋果工業設計的靈魂人物喬納森·伊夫,他精準詮釋了蘋果“ThinkDifferent”的精神,把當年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提出的“友善好用”概念做了新的演繹;還有現任首席運營官蒂姆·庫克,其職責范圍已經擴展至iPhone的銷售和運營,包括負責同銷售iPhone的51個國家的無線運營商進行談判,此外還擔任法律、財務、設計、營銷等重要部門的掌門人。候選人名單上還包括掌管零售店的約翰遜和首席財務官奧本海默等。有人列出了他們將面臨的考驗,從中恰恰可見喬布斯睥睨天下的獨門絕技:一是橫跨科技和娛樂業的能力。
蘋果總部所在地距好萊塢僅3小時車程,這仿佛是對“科技與娛樂”關系的一種形象描述。硅谷的主流是“工程師”文化,專注將某一項創新技術做到世界領先,再去找市場;好萊塢的主流是“制作人”文化,從市場需求出發反向思考,去整合各種人才產生一個產品。
二是將產品概念包裝成銷售愿景的能力。如今蘋果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宗教品牌”,消費者像教徒般忠誠且狂熱,喬布斯就是萬眾崇拜的教主。許多深受追捧的創意點子最初并非來自喬布斯,甚至一開始他還提了反對意見。但是等到產品上市,喬布斯卻總能將其包裝成誘人的愿景,迷倒眾生并推銷出去。
這些被打上喬布斯烙印的優勢,真是可以克隆的嗎?
硅谷藝術家
消費電子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不過3%-4%,喬布斯卻能帶領蘋果將利潤率維持在20%-30%。在抄襲成風、低端競爭失控的“泥潭”中,蘋果的產品儼然是創新、藝術和時尚的代表。
喬布斯的產品理念很精妙也很簡單:設計絕不能停留在“看起來”如何,更應當是“運行起來”、“用起來”如何。一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選擇最好用的設計,而不是最保險的設計,絕不妥協。
一位蘋果前軟件開發工程師回憶說,在一個照片編輯應用就要發布的前幾天,喬布斯發現一個索引功能讓該應用變得很復雜,于是決定去掉這個功能。當時說明書都已經寫好并打印成冊,但喬布斯并沒有因此放棄改動。雖然這讓設計團隊覺得很沮喪,但大家也確實發現,“那個改動真的讓它變得更好用了”。現在,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扎根到蘋果基層,一些工程師經常會說:“如果我是喬布斯,我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通常人們以為“專注”是對你關注的事情點頭稱是,而喬布斯認為這大錯特錯:“‘專注’的全部內涵在于你要敢于說不,甚至是對100個好主意說不!”
如果僅僅弄一些時髦玩意兒討年輕人喜歡,那么蘋果絕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么遠。喬布斯具備精準洞悉未來的眼光,這從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的一段回憶中可見一斑。1988年,田還只是一名普通留美學生,某天一個人在機房里地擺弄蘋果的Macintosh計算機。“一開機,Mac-intosh給了我一個笑臉,當時突然就有一種感動,覺得自己是在跟這臺蘋果機對話,那種身在異國的孤獨感完全被我對它的好奇心和它的友好驅散了。我感覺是在同計算機進行交流,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的工作。”
紅杉中國合伙人沈南鵬認為,喬布斯總能提前外界一兩年看到新機會。“與微軟、谷歌通過將某一市場標準化而獲得成功不同的是,喬布斯的成功是基于創意,有創意還要能成功,是個巨大的挑戰。”
Stayhungry,Stayfoolish
喬布斯有很多名言金句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從中可見他獨特不羈的個性以及從嬉皮士到佛教徒的心路歷程。
約翰·斯卡利曾被喬布斯請到蘋果公司做總裁,此前他已是百事可樂總裁,且百事可樂的董事長就是其岳父。斯卡利問喬布斯,我為何要放棄這么大一個公司加入蘋果?喬布斯說:你是想賣你的糖水過下半生,還是想跟我一起建造一臺機器,它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個人計算機不是單純的機器,而是給人知識的工具。在過去,知識都是被少數人壟斷,只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算機,就可以自由儲存、處理信息,知識的壟斷就會被打破。所以我把計算機叫做EnpowerPeople,真正的知識就是力量。”斯卡利頓時被這一概念的感召力所打動了。
喬布斯說自己從不做市場調研,不招聘市場顧問。他只是想做出偉大的產品。“你沒法走到大街上去問別人,說,下一件偉大的產品會是什么?正如美國汽車業鼻祖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么,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對于自己的事業,喬布斯既嚴苛又驕傲:“我們本可以在日本某地的某座寺廟里打坐,本可以揚帆遠航,管理層本可以去打高爾夫,他們本可以去掌管其他公司,而我們全都選擇了在這輩子來做這樣的一件事情。在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發現了真正愛做的事,夫復何求?人這輩子沒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絕倫。”
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他用充滿禪意的短語作結:“Stayhungry,Stayfoolish”。此話有“食不果腹,虛懷若谷”、“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等多種譯法,但都過于拘謹。喬布斯真正想要表達的,或許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強烈的好奇心:只有杯子是空的,才能將它斟滿。
正如他現在的狀態,有人憂心忡忡,而他的老友——蘋果共同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卻說:“一個像喬布斯那樣的人,會在這種時候想出更好的概念和產品,更好的人類未來生活方式,他也會活得比任何一個人更好。對蘋果而言,這或許是一件很棒的事。”(編輯:Kobe)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微軟中國稱,為了降低全球網頁開發人員的工作量,IE8提供了對相關國際標準(W3C)的全面支持。微軟中國相關部門已經與包括網易、淘寶、百度、騰訊、搜狐、新浪國內主流網站在過去一年時間內緊密合作,已經完成了絕大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喬布斯半生咂摸蘋果的滋味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1230/20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