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2008年是執行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的第一年,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新增加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業務。據業內人士估計,在北京2008年11月26日開展認定工作后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中介機構最少有數千萬元專項審計收入進賬。 以此推算,2008年全國該業務的規模則要以億元來計算。
2008年4月,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下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7月下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其中規定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必須委托經備案的中介機構對其研究開發費用及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進行專項審計。據了解,大多數省區市在2008年11月、12月密集公示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這就意味著,2008年中介機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業務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月完成。
華財會計在線戰略企劃總監謝晶介紹說,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規定,專項經費審計的收費標準為經費總額的2‰。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中專項經費審計前是不確定的數額,所以相當一部分中介采取了按總資產計算審計費的收費方式。由于新的認定辦法規定必須對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發費用進行審計,審計費的總體規模相當可觀。謝晶說:“即使按每家企業收費5000元算,北京這次專項審計費用保守估計也要在幾千萬以上。”
記者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了解到,2008年全國進行公示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一萬家。如果加上已審計但不符合認定條件的申報企業,我國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費用將以億元計算。
面對這塊新增的業務大蛋糕,多數已經備案的中介機構采取等客上門策略。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周秀彬透露,這次主要給以前服務過的兩三家企業做專項審計,原來沒有太重視這塊業務,人員安排沒有跟上。有的會計師事務所表示,接到過企業咨詢,企業嫌審計收費貴,花了錢還不一定認定上,不打算做了。
外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多數缺席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盛宴。記者在北京和上海公布的中介機構名單上只看到安永旗下的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和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而普華永道、畢馬威和德勤則難覓其蹤。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會計師事務所非常看好此項新業務。東審(北京)會計師事務所丁春宏指出,經認定的企業可享受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擠破頭”也要認定。在東審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東審是第一家到北京市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北京市科委備案的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提供全程辦理高新技術企業事宜。華財會計在線2008年3月做預算時就明確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研究,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開展之后多次進行高新園區宣講和培訓,同時進行產品的梳理和開發,因而在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咨詢和專項審計市場收獲頗豐。
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這種優質成長型企業,中介機構的胃口顯然不會僅僅停留于專項審計。謝晶表示,2009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咨詢和專項審計已經是華財會計在線的成熟產品、長效產品。在2008年的專項審計中,華財會計在線對高新技術企業更加了解,未來可能開發針對它們的新產品。
評 論
多少商機政策中
企業固然應該向市場要效益,可也別少了在政策調整中尋找商機這根弦。
我國是轉型經濟國家,法律法規、財政金融、產業、區域各項政策的出臺和修訂比較頻繁。企業如能把握政策調整的方向,瞄準政策調整孕育的商機,就更有可能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新辦法實施就是一例。為使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更為公正、客觀,新辦法規定企業研發費用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必須經中介機構審計。
高新企業認定政策調整給所有中介機構帶來了全新的業務機會。應該說,面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無論外資所還是內資所,不管是大所還是小所,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政策調整時,恰是相關行業重新洗牌、小企業做大做強的良機。小會計師事務所、小稅務師事務所關注、跟蹤、研究國家相關政策變化,完全能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審計和咨詢的專業所、精品所甚至名牌所。事實證明,那些政策研究做在前頭,工作陣地前延至高新區,重視產品開發的中介機構,揩到了專項審計和咨詢蛋糕油脂最為豐厚的一塊。
放眼當下,為應對來勢洶洶的國際金融危機,4萬億元拉動內需政策,汽車、鋼鐵等產業振興規劃紛至沓來。多少新的增長點藏身其中,如何去挖掘和突破,試問市場中的各色企業:你們,都做足了功課沒有? (編輯:列娜)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2009年第一季度,更多的大型企業將宣布控制成本措施以應對經濟危機。日前,美國、歐洲、日本多家大型企業宣布大規模裁員計劃,裁員總數近9萬人。市場人士擔心,隨著全球經濟和商品需求進一步走軟,更多裁員恐難避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介機構爭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億元大蛋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1230/20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