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2年9月15日,以制造皮帶扣、自動鉛筆起家的“液晶之父”日本夏普公司(Sharp)將走過整整一百年征程。歷盡液晶制品、手機終端與太陽能電池“三大王牌事業”蒸蒸日上之繁華,如今陷入巨虧泥淖的夏普,儼然一位老人正嘆英雄遲暮。
此時,與全球代工巨頭臺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海)如何簽訂簽入股協議,已成為夏普不得不抽的“生死簽”。鴻海垂涎管理權,夏普深患日本病,一紙協議久拖未決,雙方的博弈還在繼續。
夏普不溫不火 郭臺銘怒不可遏
“未來12個月內,公司將有7060億日元短期債務到期;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的長期債務為3140億日元。而同期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僅為2180億日元。”這是今年夏普財務聲明中的部分內容。另據總裁奧田隆司介紹,夏普去年一年赤字額已創下了成立100年來的最高紀錄,達到2900億日元。夏普凈負債股權比率已是行業平均水準的6倍。如何在巨大的債務壓力下繼續存活,成為這家百年老店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夏普命運攸關之際,鴻海接過了其拋來的橄欖枝。今年3月7日,鴻海宣布斥資669億日元(合8.54億美元)入股夏普總社,獲得夏普總社9.9%的股權。同時,將投資660億日元參股夏普堺市工廠37.61%,獲得十代線(夏普顯示產品事業子公司)一半的產能。鴻海董事長郭臺銘這一抄底夏普的“大手筆”,被視為近期消費電子產業最為重磅的結合。
然而初步協議簽訂后,夏普股價已下跌近65%,鴻海自身股價也受到拖累。鴻海8月3日表示,將與夏普重新協商入股價格與相關合作事宜。
郭臺銘上周親赴日本談判,雙方仍未達成一致。“你們日本人,為什么要花這么長的時間來決定一件事?你們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我最后再說一遍!接不接受我們的要求,你們最好趕快考慮清楚!”8月30日下午,郭臺銘甩下這兩句話,憤怒離開位于大阪府的夏普公司堺市工廠。郭臺銘之怒源于夏普合作態度的不溫不火,郭顯然已經對這種“馬拉松”式的談判感到不耐煩。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9月6日表示,“郭臺銘必須成功”,因為談判結果或將影響臺灣企業與日本企業未來30年的合作機遇,臺日企業合作的成功例子有限,“鴻夏戀”具有標志性意義。但截至記者發稿,合作尚無明確時間表。
鴻海的算盤:介入經營
“如果這僅僅是一筆資本投資,夏普完全可以去找銀行或投資公司,而根本不需要鴻海。那我為什么要去做?我又不是創投公司!”郭臺銘的這番話曝出了入股夏普的核心目的突破夏普底線,取得管理權。而這正是雙方談不攏的癥結所在。
郭臺銘說,“如果鴻海無法快速協助夏普加速開發產品,降低制造成本,改善供應鏈管理,雙方就可能無法實現目標。”他稱入股夏普錢不是問題,雙贏才是關鍵,要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戰勝“某一家品牌”。這家品牌顯然是指三星。隨著友達與索尼結成同盟,臺灣科技企業“聯日抗韓”的取向已日益明顯。此外,收購日本企業擁有的尖端技術,是郭臺銘的另一重要目的。
然而從合作一開始,夏普便死守“鴻海9.9%的占股比例不會提高”、“鴻海不向夏普派駐董事”兩條底線,以限制鴻海對夏普的影響力。日本的公司法規定,如果鴻海持股比例超過9.9%,就有權向日本法庭提出解散公司的提案。
但是,一再下跌的夏普股價讓鴻海投資不斷縮水、夏普深陷債務泥潭、郭臺銘態度強硬等因素,讓夏普的堅守慢慢出現松動。夏普一方面釋放出“愿以最近的平均股價接受鴻海重新注資入股”信號,另一方面也在“做最壞的打算”。有消息稱,夏普為接受金融機構融資要求擬定的重整計劃中,并未將鴻海出資的情況納入考慮。這意味著如果合作無法達成一致,夏普將自有打算。
夏普的營盤:四道防線
如果說管理權之爭是郭臺銘深陷日本之霾的直接原因,那么,夏普與索尼、松下、三洋、奧林巴斯等眾多日本企業死守的四條防線,則是郭臺銘看不到的隱形殺手。據臺灣《商業周刊》分析,“安定股東”文化、綿密的供應商關系、嚴格的法規要求與排外心理,這四條潛規則,是任何外國企業介入日本市場都難以回避的暗流。
“安定股東”文化讓大股東對公司只求穩定,不求表現。游資過度充沛的日本,銀行投資成為上市公司融資的最重要渠道,這層臍帶關系讓銀行或保險公司在公司董事會決策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老板不用天天跟投資人報告,這就使得穩定壓倒一切的心態在日企占絕對上風,一旦有外人入股時,碰到的有形或無形的反彈絕不會小。郭臺銘入股前,金融機構才是夏普最大的股東,持股比率高達41%,一般投資者擁有的股數只占29% 。
供應鏈關系太緊密與供應商合約價鎖死,造成高成本。在日本,母公司和供應商的關系非常緊密。許多大公司和供應商簽下的都是不能改變價格的死合約,如果只看母公司財報,找不出成本上的問題,要分析供應商的成本,才能找出公司大虧的真正原因。鴻海與夏普合作,當務之急就是降低夏普周邊供應商過高的成本。
游戲規則僵化,官方法規即使不合理,也難以修改。 在日本,游戲規則訂得比臺灣更嚴格,如果臺灣企業在日本希望靠政府修改游戲規則勝出,效果恐怕要保守估計。此次鴻海改造夏普十代線,算盤之一就是要申請延長折舊年限,郭臺銘認為,如果用5年計算折舊成本,不利于公司上市。
日企排外心強,有問題自己解決,抗拒被外國人管理。“日本經濟社會科技的成就是其面對中國時自信與自豪的精神支柱,而中國企業收購日本企業表示中國的優越度和居高臨下,難免沖擊該精神支柱,產生恐懼的聯想,觸動整個社會的神經。日本人的群體意識很強,不被一個公司或群體認為是自己人而要領導這個公司或群體,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德國電信大中華區總裁黃輝曾作如是分析。日本人是極不喜歡郭臺銘投資夏普的。
某種程度上來講,自明治時期形成的這些商業文化,成就了日企的輝煌,但也是日企所患“日本病”的病根。日本病,即由“逃避責任”這個日本民族最大弱點發展而來的公司組織結構僵硬化、保守化與內向化。“病癥”的直接結果就是公司日趨衰弱,最終倒閉。如今,日本三大電視機制造商索尼、松下和夏普的合計市值為310億美元,遠不及三星電子的1630億美元,以及蘋果的6340億美元。對夏普而言,與1999年12月巔峰時期相比,市值累計下滑92%,已是一名“重病患者”。
推薦閱讀
本月16日開始,三星將發布一份新的廣告,在這份廣告中三星將其旗下的GalaxySIII智能手機和蘋果最新的iPhone5手機進行性能的逐項對比,試圖讓蘋果潛在的消費者卻步。根據消息顯示,三星公司目前還正在拍攝一部廣告片,>>>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301/11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