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化名)是一名大二的會計系女生,在江蘇省淮安市讀書。9月初剛開學,她沒有走入課堂,卻被學校安排,與同學們一起到了富士康淮安工廠的生產車間,組裝蘋果手機的數據線。
這是一次為期兩個月的“實習”。在淮安,多所高校大規模組織學生,去富士康科技集團富譽電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參加這種“實習”。在急缺工人的背景下,學生成了富士康人力資源大軍的一個重要來源。
正如當地的路邊廣告牌所宣傳的那樣,在這個自稱“南有昆山、北有淮安,打造臺資新高地”的地方,政府正在動員式地調動大量公共資源為富士康服務。
不情愿的“實習”
富士康淮安工廠,秋高氣爽擋不住工廠門前招工的熱浪。“急缺10000人,報名火速進行”、“富士康不收任何費用,歡迎廣大求職者前來報名”等由富士康人力資源部門制作的橫幅,掛滿了工廠的一堵圍墻。
而工廠周圍,除了零星散布的個體招工點外,一些中介公司也聚攏而來,其醒目的招工牌上寫著:“富士康報名點”、“富士康直招”等字樣。
今年5月,新華社報道稱,由富士康科技集團投資逾2.1億美元的蘋果零組件生產線,將于今年10月在淮安建成。
工廠全面開工在即,工人卻遠未充足。于是,淮安當地高校的大量學生被以“實習”的名義派到工廠。《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剛剛開學,淮安數所高校便召開了實習動員大會,學生們報到后不久,旋即登上去往富士康的大巴車,其“實習期”多為兩個月。
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當地的江蘇省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淮安食品職業技術學院三所高校,多名學生均表示參與了在富士康的“實習”。
事實上,近年來,淮安當地高校一直與富士康有密切的合作,向富士康派遣“實習生”已成為常規。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一則派遣規模擴大,不僅機電等與富士康的主營業務相關專業的學生被派去“實習”,連會計等與生產無關專業的學生也要去車間;二則出現了“反復實習”現象——不少大二已經去富士康“實習”過的學生,此次大三一開學又被動員去“實習”。
不過,隨著“實習”事件在網上被曝光,部分學生已經返回校園。
據江蘇省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剛從富士康回來的大三學生透露,該校原計劃分三批次將學生送到富士康“實習”,他屬于第一批,是9月3日去的,其他兩批原定在本月10日、20日左右前去。但第一批學生最近一鬧,校方同意他們返校,后面兩批的“實習”是否成行就不得而知了。該學生表示,他們在大二時就已去過富士康“實習”。
該校另有數名學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到富士康“實習”前被要求簽合同,但是合同卻另有乾坤——在填寫諸如“是否自愿進廠”、“是否接受加班”等選項時,凡是填“否”的合同都被挑出來,要求改為“是”。
相當多的學生去富士康“實習”屬被逼無奈。三名仍在富士康“實習”的會計專業女生對本報記者表示,她們在那兒從事的是蘋果手機數據線的流水作業,她們很不情愿,但被學校告知:不實習的話,會影響學分、拿不到畢業證。
這幾名女生在富士康每月的基本工資為1550元,兩班倒,加班則另有加班費,工資標準與從社會招聘的一般工人相同。
“努力滿足富士康用工需求”
富士康淮安工廠的大門口,一位中年婦女騎著電瓶車在招工。她說,上級給了村里任務,她所在的徐揚村被下達了招聘30人到富士康上班的指標。據她透露,不光是徐揚村,附近其他村都被上級下達了指標,于是每天在富士康門口拉人、招人成了她的工作。
這背后,是淮安市政府系統從上到下“動員式”地在為富士康服務。淮安市政府還曾經專門設立機構來解決富士康的招工問題。
資料顯示,2009年10月,淮安召開“市政府富士康招工服務工作會議”,以“動員各級政府齊心協力,努力滿足富士康的用工需求”。會議提出,富士康的招工難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處理不好,將直接損害我市的投資形象”。會上要求“市政府成立招工服務辦公室,并作為常設機構,從相關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脫產辦公。各縣區都要盡快建立服務大企業招工領導小組,成立專門機構,切實推動本地區招工工作開展”。
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被注入了富士康的人力資源體系。江蘇省教育廳下屬網站上一篇名為《淮安市高職校圓滿完成服務大企業工作》的報道稱:“201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開發區的總體布置和富士康等大企業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了與富士康、達方等大企業的合作關系,促進了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續開展。”
該報道透露的數據是:“一年來,市高職校先后組織十余批、1500余名學生進富士康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就業、實習穩定率在90%以上,圓滿完成了生產任務。”
“萬千寵愛”系于一身
當地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是因為富士康的入駐對這個蘇北欠發達地區意義重大。在富士康進駐前的2006年,淮安市的GDP為 651億元,財政總收入92.9億元。2007年富士康一期工程投產,其他臺資企業涌入,到了2008年,淮安GDP躍升到910億元,財政總收入170.5億元,財政收入幾乎達到3年前的兩倍之多。到了2011年,淮安市的GDP已達 1315億元,財政總收入310億元。
從2006年開始,“富士康”三個字在淮安市政府每年的工作報告中不斷出現。2010年,該市政府的工作報告提及“富士康(淮安公司)銷售突破60億元”,而今年,其目標是實現銷售額160億元。同時,今年淮安市在財政總收入上的目標是要達到407.8億元,為富士康進駐之前的4倍。
招工之外,地方政府也全面動用行政資源幫助富士康這家巨型企業。例如,2006年富士康準備建廠時,淮安對涉及該項目的319戶民宅進行拆遷,僅用了1個月;審批方面,淮安工廠項目也享受到了富士康在大陸投資所遇到的“第一速度”:省建設廳半天、發改委一天、外經貿局半天……環保審批通常是耗時最多的一項,因為要組織多次專家論證,再對環評申報報告作細致修改。但江蘇省“特事特辦”,僅用18天便審批完畢該項目。
職校生富士康“實習”并不鮮見
淮安的現象在富士康投資的其他省份亦有出現。2010年9月,河南省政府下發《省扶貧辦關于富士康科技集團在我省貧困地區招聘培訓員工工作的通知》,以扶貧的名義把為富士康招工的任務下達給各地方政府,該文件要求當年9、10兩個月內為富士康完成招工人數2萬人,招募對象主要為職業學校在校學生及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
今年3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沈原、郭于華和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潘毅牽頭發起,北大、清華、香港理工大學等20所高校100多名師生參與的大型調研組發布題為《富士康,你改過自新了嗎?》的調研報告。
參與上述調研的師生走訪了富士康在全國的19個廠區,做了500多個訪談案例和2409份問卷訪談。報告列舉的問題就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濫用公共資源、以行政命令手段為富士康解決勞動力供應問題,助推職業學校淪為職業中介,造成了嚴重的違規使用學生工現象。
以實習之名濫用學生工,剝奪了學生的受教育機會,要求實習生與未成年工人進行高強度、超時限的勞動,損害了學生工的合法權益。
報告稱,富士康在大陸的急速擴張,既是為滿足其生產擴大之需,亦是降低生產成本之舉。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型企業落地所帶來的巨額投資、GDP增長和就業規模,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此背景下,親資本的政策導向也就成為發展的題中之義,這種親資本的導向不僅體現在土地、廠房、稅收、海關等方面的優惠上,在制造型企業用工荒的背景下,亦體現在地方政府不遺余力地為富士康招募工人上。
推薦閱讀
據統計,HTC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一度從去年第二季度的10.7%減半至今年第一季度的4.5%。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HTC開始努力追趕蘋果和三星的步伐。第二季度,該公司的份額略有回升,達到5.8%。 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消>>>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330/11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