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迷失了,“村里”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中關村鼎好大廈有三處手機店鋪的李強,將中關村手機賣場商圈稱之為“村里”,他每天呆在“村里”的時間將近十幾個小時,這種模式已經延續了三年。李強在中關村擁有一個將近二十平米的小店以及兩個柜臺,每月租金要花費將近四萬元,再加上他雇的七八個店員,每月的成本支出在七萬元左右。
李強對中關村市場的冷清深有感觸。
“以前經濟好的情況下,我一個店一天可以賣掉二十臺,現在我三個店一天才可能出個一兩臺。情況越來越不好了。”李強說。
像李強這樣的手機零售店鋪在中關村成千上萬。在他看來,這個由代理和零售組成的手機市場已經嚴重飽和。
坐在他的蘋果店里,李強對記者說:“你以為貨就在架子上擺著?”他搖搖頭,“你對中關村太不了解了。”他指了指人流冷清的店外,“200家店里最多只有5家做批發,其他都是零售,你說競爭能不厲害?”
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導致手機銷售的利潤越來越薄。李強說:“現在行情不好,從上面開始層層壓價,加個三五十我們就出手了。那些賺不到錢的就倒了。”
他說的上面,指的是層層分銷頂端的代理,他們掌握著中關村的貨源命脈。“我也想往上做,可是沒有錢。”
除了市場過于飽和外,洋品牌手機的熱銷也在影響中關村的生態模式。
在山寨機敗退中關村市場后,形成國產手機品牌與洋品牌水貨對抗的局面。但顯然,國產手機在中關村處于邊緣狀態。
李強的店鋪包括一家蘋果手機的形象店,以及兩個賣三星和HTC的柜臺。這是中關村賣得最火的三個品牌。李強說:“國產手機不好賣,一是買的人少,二是利潤低,賺不了多少錢,十臺里能賣一臺國產機就不錯了。”
李強們的銷售方式也成為中關村商業模式被人詬病的一點。
當你點名要買某種型號的手機時,他會跟你透露這款型號的手機有各種問題,然后再推薦給你一款據說比這款手機好用,但價位只高出一兩百的手機。當然當你買完后,你會發現,他報的價錢比市場高出許多。
李強說:“你當然可以回來找我,但這種你情我愿的買賣構不成欺詐,哪兒都不管。”這也是中關村千千萬萬的李強賺錢的方法。
電商把“村里人”逼走
人流冷清、空鋪不斷的中關村賣場似乎在宣告著中關村傳統商業生態模式的沒落,而這背后其實是一場正在發生的國產手機渠道革命。
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統計數字顯示,今年7月的國內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出貨3182.6萬部,占據了八成市場份額。正是這些占據巨大市場份額的國產手機卻消失在中關村里。
在蘋果、三星、HTC的重壓下,線上渠道與經營商渠道正成為國產手機的重要出路。“中關村再便宜,怎么會低得過網絡。”聯想手機的韓剛說,“現在業界基本都在學小米。”
來自蘋果的銷售傳說,使廠家們開始覺醒,而小米手機的熱銷,直接讓國產手機廠商感受到了網銷的好處。
除此以外,運營商的定制采購也是在市場銷售壓力下,國產手機的普遍選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產手機雖然占據市場份額巨大,但并沒有取得在經營商市場的話語權。
韓剛表示,這是由于國產手機對運營商的巨額采購過分依賴。“聯通、移動的定制包銷對國產手機的誘惑太大了。雖然價格壓得很低,但勝在量大。”
同時,據記者了解,走開放市場,手機廠商建立渠道的花費將非常驚人,有可能會將終端價格提升50%以上。
不難看出,國產手機的銷售渠道變革加速了中關村商業生態模式的沒落,但中關村并不會死。除了尋找新的賺錢模式外,一家又一家的商戶關掉了樓下的零售店面,轉向了海龍、鼎好、中關村E世界的樓上。那里被改成了寫字樓,一家又一家新興的電子商務公司遍布樓層。
“很多從‘村里’出去的人都去做電子商務了。”李強說的很多人里包括他最佩服的劉強東。這個每天從早到晚呆在自己店里的年輕人,最佩服的是從海龍起步、從鼎好發家、最終成立京東商城的劉強東。但正是以劉強東為代表的線上銷售模式,幾乎將中關村傳統的手機大賣場逼入了絕境。
李強也想往線上轉,但他缺乏技術和資金。他說,去淘寶開店前期得在店面設計、產品包裝、淘寶排名等花費一大筆錢,這事兒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推薦閱讀
今年5月,這家英文名叫作Evernote的公司強勢入華并推出印象筆記,伴隨而來的還有它獲得中國寬帶產業基金領投高達7000萬美元的投資。看似不溫不火的云筆記市場,是否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實,在印象筆記登陸中國之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330/12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