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爾街日報》撰稿人Daisuke Wakabayashi
在2004年到日本出差期間,科技行業分析師邁克爾•加藤伯格(Michael Gartenberg)偶然看到了索尼的首款電子閱讀器Librie。Librie采用電子墨水顯示屏。
該產品給加藤伯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那預示著電子產品新浪潮將襲擊美國。不過Librie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其系統是日文的,而且需要電腦下載書籍,書籍的選擇也非常有限。
今時今日,亞馬遜的Kindle主導電子閱讀器市場,而Librie則已經被人們所遺忘。索尼正希望推出新的產品追趕亞馬遜,它在電子閱讀器市場的份額雖然排在第三位,但仍遙遙落后于前兩名。
在過去的20年間,這樣的故事在曾輝煌一時的日本電子產品公司身上卻屢屢上演。日本公司曾經憑借硬件的突破性進展在從平板電視到高端手機的市場中擊敗對手。
然而,每一次,日本公司的海外競爭對手都能通過快速改進產品、將產品與易用軟件和網絡服務相整合和進行更精明的營銷,及時抓住賺錢機遇。
這讓日本最具價值的電子產品公司之一夏普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夏普正面臨嚴峻的資金短缺問題,其股價也不斷下滑。在連續四年錄得虧損之后,索尼正進行新一輪的重組。松下則在撤出消費電子市場。
松下總裁津賀一宏(Kazuhiro Tsuga)6月上任時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道,“日本公司對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實力過于自信。我們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待產品。”松下上一財年錄得它成立94年來的最大年度虧損額。
在上一財年,索尼、夏普和松下共計虧損大約200億美元。這與它們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日本開始主導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各家巨頭統治存儲芯片、彩色電視機、錄像機等市場,而它們的研究中心則誕生了一款有一款的劃時代產品:Walkman、CD和DVD播放機。
如今,日本設備廠商落在蘋果、谷歌和三星電子身后。其當下的弱勢卻源自其傳統優勢:癡迷于制造技藝,強調硬件的提升。
這一理念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它推動日本電子公司不斷努力開發號稱世界上最薄、最小或者提供其它技術進步的產品,但與此同時它們卻忽略了對消費者最重要的因素,如設計和易用性。
以電子閱讀器為例,索尼專注于銷售設備,而亞馬遜則專注于銷售圖書。因此,Kindle更能滿足人們購買設備的需求:買設備然后看書。“盡管推出市場上的首款電子閱讀器確實能夠為未來指明方向,但該市場卻遠離了索尼,”加藤伯格指出,“其它公司在創收方面做得要成功得多。”
對日本公司而言,雪上加霜的是,日元走強讓它們難以削減成本,進行新的創新吸引大眾市場變得更加困難。對于先進的產品,日本公司通常依賴于國內生產然后將產品出口的模式。
日元表現強勢,接近歷史新高,致使銷到海外的日本產品的利潤率下降——由于韓元相對弱勢韓國制造商們則避免了這一問題。利潤的下滑同樣也加大了日本公司投資未來產品和技術的難度。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從博弈雙方看,攻方可借助跳板隱藏自身,在入侵成功后刪除目標主機上的日志信息,隱藏攻擊過程;對檢測方而言,只有在攻方與目標之間的通信鏈路是可控的。從鏈路中獲取的流量真實完整地記錄攻擊過程且不會被攻方躲避>>>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日本電子企業為何會喪失領先地位?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330/12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