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至西,2000多公里的路程。以富士康為代表的產業轉移,終于讓中國三十多年恒定不變的、由西向東的大規模人口遷移發生了逆轉。
在成都火車北站登上成灌快鐵(成都至都江堰)的“和諧號”動車,花 17分鐘就能到達成都西北部的郫縣紅光鎮。動車飛馳,車窗外閃現的沿途風景十分類似:一片又一片的白色廠房,間或夾雜幾塊綠色的田地。
成灌快鐵正好穿過肥沃的川西平原—據說,這里的土地“隨便撒下一把種子就能長出莊稼”。但從2003年起,這一地區被劃入成都市的高新西區,沿途的農耕景象已經逐漸被大興土木代替:土地被鏟平、高高的塔吊豎立起來、打樁機震動著地面……一方面,沿海城市土地、人力等成本持續上漲;另一方面,內陸地區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使得原先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設廠的企業紛紛西遷。從成灌快鐵紅光站往南3公里,坐25元的“黑的”,就來到合作鎮,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廠富士康便落戶于此—這是四川省有史以來引進的最大項目。
成都市在2009年10月和富士康正式簽約,第二年7月,富士康的iPad項目在成都正式投產。當時,郭臺銘宣稱,2013年成都生產的iPad將達到1億臺,富士康5年后用工量將達50萬人,年產值6000億元—為此,成都市政府大開方便之門,在土地、稅收上為其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
來的不僅僅有富士康。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代工廠臺灣仁寶(2010年營業額293.39億美元、2011年《財富》500強排名第339位)也從蘇州搬到成都;2011年2月,世界知名筆記本電腦代工企業臺灣緯創集團(2009年營業額171億美元)投資5億美元在成都雙流縣建廠。富士康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也紛紛跟隨著它的腳步,在成都設廠 。
2010年國慶節,四川自貢人王強開著花了11萬元買來的大眾朗逸,從廣東東莞出發,途經湖南、貴州,耗時32小時,抵達成都。追隨著富士康西遷的步子,他舉家搬回成都,告別了已經打工十多年的廣東。
穿著白襯衣的王強,32歲上下,外表看起來清瘦、干凈。他在臺資企業正隆紙業工作了整整10年,從最普通的底層工人做起,已經升到了經理級別。有著50多年歷史的臺灣正隆紙業是臺灣最大的紙業集團,是富士康的配套企業,雙方合作已經有十幾年歷史,正隆紙業負責為成都富士康生產的iPad提供外包裝盒。
正隆紙業成都公司位于雙流縣西航空港開發區,兩層半的廠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廠門口貼著一副對聯:“事業興旺步步高,前程似錦年年好。”橫批:“百業興旺。”工廠內機器隆隆作響,蘋果迷熟悉的白色iPad包裝盒,一個接一個地走下流水線,從這里出發,送到38公里外的富士康成都工廠,裝上iPad,開始它的全球之旅。
而在東莞租房住了十多年的四川人王強,終于回到了故鄉。他在距離工作地點10公里的雙流縣城,買了房,安定下來。
從東至西,2000多公里的路程。以富士康為代表的產業轉移,終于讓中國三十多年恒定不變的、由西向東的大規模人口遷移發生了逆轉。勞動與人力資源專家、四川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郭正模教授對我說,目前四川省的省內務工和省外務工勞動力輸出已經從4:6變為5:5。20世紀80年代后期,因為中國的沿海發展戰略,引起勞動力由西向東的跨區域轉移—這就是第一波民工潮。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勞動力的流動從原先的限制變成全面開放,由政府主導進行大規模輸出,四川每個縣都有勞務輸出辦。輸出分為省內務工輸出(即省內跨縣市輸出)及省外務工輸出。2005年,四川勞動力總輸出達到峰值,共2300萬人,其中省外務工輸出為1300萬人,集中于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唐和山東等渤海灣地區。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進行災后重建,以高速公路、鐵路建設為主的基建投資力度明顯增加,省外務工輸出比例開始發生下降。到了2010年,以富士康為首的企業從沿海轉移到四川,標志著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省內務工與省外務工輸出比例會逐漸變成對半開。郭正模教授說,5:5這一比例在“十二五”期間將逐漸演變為6:4。
“考慮到一部分省外務工的勞動力已經在當地城市結婚生子,6:4這個比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趨于穩定。” 上一頁1 2345678 下一頁
推薦閱讀
8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一項LCD屏技術專利14日獲得批準。蘋果這項新技術對目前技術作出了改進,將觸屏感應器置于屏幕頂端,進而減少屏幕厚度。 8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一項LCD屏技術專利14日獲>>>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330/12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