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起汕頭本地的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行業,我總會想起一個人。他是我朋友的朋友,雖不是高富帥,但也確實有一定家底。此人目光長遠,在整個中國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后,他大手一會,帶著幾十萬和不到十人沖入互聯網行業,做了一個給本地企業推廣品牌的網站。商業模式簡單,只收廣告費。話說回來,在那個年代,乃至今天,多少網站還不是還在靠廣告費在生存么?說回該朋友的朋友,在創業那幾年,四處奔波,許多人場合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由于長袖善舞,也結交了不少企業老板,礙于交情還是在他的網站登了廣告。奈何交情熬不過行情,最后由于網站的推廣實在非常有限,就是加上線下雜志進行彌補,對于企業的廣告效果還是無法讓人滿意。就這樣熬了幾年,最終倒閉了。
其實我想說的內容跟上面所說的內容并無關系,我不想去談他的企業經營、不想去談他的商業模式、甚至不想去談他到底應該怎么做。因為這些無濟于事,我只是想說,他是一個好學的互聯網創業失敗者。所以前面說他失敗了,后面來談談他的好學。
有朋友曾這樣評價這個創業者:“這個人很傻,啥都不懂就去搞互聯網,那是燒錢的行業。”我也覺得他很傻,但是后來我發覺我在很多培訓的場合都可以看到他。所以我想他至少是很傻很認真。于是我跟他聊,問他為何參加那么多培訓,他說:“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很多東西日新月異,不學就會被淘汰了。現在又運營這一個公司,不學管理運營,怎么做得好?”我想那倒也是,互聯網知識、商業知識、管理知識……作為一個進入互聯網或者電子商務的老板,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然而,當他的公司倒閉后,我才發現他所學的東西并沒有改變他的命運。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如果對他成立的話,那倒不如當初不學的好。
或許每個現在正奮戰在互聯網的人身邊都會有這樣的案例。如果考慮到對社會或者行業的正面的影響,我們似乎應該多宣傳一些因為好學而在互聯網成功的案例。然而,我希望對于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人說一句,知識改變命運之前,首先改變的是你。只有知識改變了你,并被你所能運用,這樣的知識才能真正把你的命運往好的方面改。不然最后的結果可能就像一對從前如膠似漆的男女最后反目成仇般,知識沒有幫助你,你卻也埋怨起知識。
我們在學習知識或者幫助別人學習知識之前,首先要了解人對于知識的學習是怎樣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經歷了學校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評價你學習結果好壞的是分數,分數是通過一次次考試來獲得的。悲劇的是幾乎中國所有考試,包括一些號稱實操的考試,都是一個標準答案。這樣造成了的結果不僅是我們經常說的扼殺創造力,還有就是你對知識掌握程度只是到達知道,并把知道說出來就完。所以中國式教育教出來的學生最后都知道是什么,但并不知道為什么。
是什么和為什么是有巨大區別的。比如勾股定理,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勾3股4弦5,但問題是為什么會是這樣?估計就很多人讀說不出來了,而能把這個答案說出來的,應該是數學專業的學生了。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其實人的天性對于信息時遲懷疑態度的,但是,現在很多培訓和教學奉承的以師為尊。老師說的你必須承認是對的。這就在信息接收的開始階段就先被扼殺了。學生不能懷疑,不能問為什么,只能記住老師說的,結果走出教室就忘了。
從是什么到為什么,然后必須有怎么辦?現在很多培訓人性化了,老師講完會給學生提問,你有機會去思考或者提問為什么。但是這還是欠缺的。當然,必須先說明的是這種欠缺不能完全是培訓承辦單位或者講師的錯,反而是學生的錯。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受單位委派,那便是單位的錯。我以前接觸很多參加了外派學習企業員工,常常培訓之后他們說:“老師說得真對!”“我這下弄明白我為什么之前一直沒做好了!”可見培訓之后對他們而言收獲頗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后,再見到他們,談到關于培訓的內容,他們中的許多人會失望的表示:“沒用上!”久而久之,企業也好,學生也罷都對培訓產生了抵觸。因為就是培訓時覺得很有用的東西,結果回到實際運用的時候發現不知道怎么辦了。這樣的培訓還有用嗎?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學任何東西都有這么一個過程,就是知道-了解-明白。知道是聽說來的,了解是思考來的,明白是運用來的。沒有一個完整過程的學習,最后結果可能會遭遇到開篇所講那位朋友的窘境。學再多,知識還是沒有改變你失敗的命運。
隨著汕頭電子商務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相信很多企業會有人才需要接受培訓的提升的需求。盲目的培訓帶來的不但是學習無用,更會打擊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所以寫此文的目的,只是希望無論是任何機構組織培訓活動,還是企業或個人參加培訓時可以借鑒。
文章來自汕頭網絡公司原創:htmlhttp://www.huidao5.com/showview.asp?id=658
推薦閱讀
什么叫針對性推廣?針對性推廣就是根據你網站提供什么樣的內容推測出什么樣的用戶最需要這樣的內容,然后到該類型用戶密集的群體里推廣、引導用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立足互聯網 談本土電子商務培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0410/4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