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在線營銷總經理彭亮正在密切注意著微軟IE10中的Cookie事件進展,他手中握有超過1億的在線廣告費用,此時他比誰都更關心這件事的結果。
12月12日,微軟法律及公司事務部總法律顧問兼執行副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微軟的官方微博中稱,2013年要把用戶的在線隱私放在首位——此前微軟宣布要在IE 10瀏覽器中將“禁止跟蹤”(Do Not Track)作為默認開啟狀態設置,布拉德的博文再次夯實了微軟在此事上的強硬態度。史密斯在其博文中提到了微軟這樣做的理由是,微軟在保護用戶的隱私。
微軟中國方面拒絕對此事作出任何回應。
互聯網資深分析師、五季咨詢洪波表示,微軟這樣做有利于保護隱私,對Goolge這樣的廣告公司非常不利。但微軟也是在將Cookie問題擴大化,且逐步在演變成“兩條路線的斗爭”——好像是谷歌在利用用戶隱私賺錢,但微軟在保護用戶隱私。
據了解,Cookie就是服務器暫存放在用戶計算機上的一個文件資料,好讓服務器用來辨認用戶的計算機。當用戶在瀏覽網站的時候,Web服務器會在Cookie中記錄用戶在網頁上所輸入的文字(例如搜索內容)或是一些選擇。當下次該用戶再光臨同一個網站時,Web服務器就通過Cookie來判斷使用者,送出特定的網頁內容給該用戶。
由于“跟蹤”的主要方式是靠網站們存在用戶電腦中的“Cookie”,因此一段時間以來Cookie這個“小甜餅”牽動著幾乎全球廣告主的神經。
有人認為,如果“禁止跟蹤”成真,將意味著越來越“智能”的精準廣告將可能面臨致命威脅——Google有一半的廣告可能受到影響。但也有人指出,微軟在偷換概念,其行為并不會影響精準廣告。一切的玄機都在于:“禁止跟蹤”不等于“禁止Cookie”。
被妖魔化的“小甜餅”
“但事實上Cookie根本沒那么嚴重,用戶很少因為廣告公司根據Cookie進行追蹤而受到傷害,釣魚網站也根本無法通過Cookie來欺騙用戶,禁止追蹤也避免不了釣魚網站的欺詐。”洪波指出。
該精準營銷服務商透露,微軟“打著保護用戶隱私的旗號禁止追蹤”就是為給IE10的上市造勢炒作,畢竟瀏覽器這種產品在互聯網歷史上能炒作的點幾乎都已經被用光了,IE10需要一個讓用戶選擇的理由,這也是討好消費者的一種做法。
Cookie的使用很普遍,記載的資料也相當有限。百度詞條中的解釋認為“Cookie是安全的”,網站不可能經由Cookie獲得用戶的E-mail地址及賬戶密碼等其他私人資料,更沒有辦法透過Cookie來存取用戶的計算機其他信息。
此外,如果用戶關閉Cookie,很多網站的個人化服務功能很可能也不能再使用。網易營銷運營部總經理高超表示,淘寶網上的購物車功能就是來自于Cookie,如果關閉追蹤,將不能再存備選商品信息。
當然,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用戶的購物車,事實上廣告主和網民是受影響最直接的群體。
國美在線營銷總經理彭亮表示,廣告主都希望根據用戶喜好來進行投放,選擇的都是符合潛在消費能力的具有某相同特征的群體,而不是單獨針對某個人進行投放,廣告主根本不知道用戶是誰,根本構不成侵犯隱私。
洪波表示,從用戶的角度看,適合用戶的廣告并不見得不好,廣告主給用戶推送一些牛皮癬的廣告,還不如讓用戶看一些適合他的廣告,用戶可能還會更感興趣。
一石三鳥
微軟法律及公司事務部總法律顧問兼執行副總裁布拉德·史密斯的博文受到一些美國網民的歡迎,但一位名為“Fred Andrews”的美國網友在史密斯博客的評論中稱,“我覺得布拉德是在限制解決方案的范圍,保護現狀,這不會為用戶提供任何有意義的隱私。”
廣告主界也對此十分不滿。在美國由IBM、英特爾、戴爾、沃爾瑪和其他大企業組成的美國廣告主協會(ANA)甚至向微軟CEO鮑爾默發出公開信,稱微軟將“請勿追蹤”作為IE10的默認選項,將給他們帶來嚴重影響,對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據一位廣告界資深CEO稱,在中國海爾、IBM、惠普以及很多保險公司也在使用這樣的精準投放方式。“打著保護隱私的旗號,微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擊Google。”洪波表示,微軟這樣做是因為他處于不敗之地——微軟的主要收入來自于操作系統的授權費,在廣告市場微軟本來就很弱,微軟的搜索引擎Bing目前對Google還絲毫形不成影響,即便禁止追蹤也影響Bing,但對微軟來講這筆小錢不掙也無所謂。而這些年Google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微軟卻在下滑,IE10未來慢慢替代升級之后,借口禁止追蹤Cookie至少能讓Google收入減少一大部分。微軟這樣做確實是在將兩家公司之間的矛盾擴大化。
調研機構Net Applications數據顯示,Google瀏覽器Chrome市場份額日益提升,相比之下,IE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卻在持續下降。2012年5月,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Statcounter數據顯示,谷歌Chrome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在上周首次超越微軟的IE,成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瀏覽器。
市場調研機構eMarketer發布數據稱:Google在美國市場的在線顯示廣告業務預計將在今年年底超越Face-book。據悉Google的Adword廣告并不依賴Cookie,但Adsense卻對Cookie依賴嚴重,而Adsense廣告在Google應收中占大約50%份額。
但除了Google外,還有很多小網站可能遭受池魚之殃。
在全球互聯網界,有數不勝數的中小網站靠Google的 Adsense獲得維持生存的廣告收入——根據Google2012年第三季度的財報,該季度Google公司141億元營收中有22.1億美元支付給AdSense合作伙伴。谷歌在去年曾經披露的AdSense廣告平臺分成比例——內容廣告方面,谷歌支付68%的廣告收入給發布商;對于搜索廣告,谷歌支付發布商51%的廣告收入。
當然,此舉是“一石多鳥”——除了谷歌之外,還有雅虎和AOL等廣告大戶都將受到重挫。
另一位與Google有生意合作的浪淘金CEO周杰也認為,微軟在美國廣告市場里份額很少,怎么干都不會吃虧。這樣的姿態能夠引起更多關注,獲取一定的地位。在美國廣告領域里的利益很巨大,最后微軟肯定會和多方博弈出一個解決方法。
但微軟真的是這么想的嗎?
玄機
據悉,如果一個用戶不能通過Cookie進行“跟蹤”,那么網站更大的可能性是要求這位用戶留下其他用來識別的身份信息——手機號、郵箱或者其他什么,其實那些信息與Cookie相比較更加隱私。相比之下,Cookie可能是最溫和的方式。
網易營銷運營部總經理高超透露,其實即便將來真的不允許在追蹤用戶上網痕跡,作為廣告的載體網站們也能有辦法進行精準投放——用戶只要登錄,其實比Cookie更加確定。
一位精準營銷專家透露,微軟在美國一直想在數字廣告領域里分一杯羹,但并不很成功。因此微軟也很糾結,微軟既想推IE10,同時他自己又是一個大廣告主,其實也需要精準營銷。
理論上看,微軟應該內心很矛盾——但實際上看起來微軟并不糾結。難道這一切都在微軟的計算之中?
玄機在于,微軟盡管將“禁止跟蹤”設成默認狀態,但不等于“禁止Cookie”——各大網站仍然能將自己的Cookie存在用戶的電腦中。是否“跟蹤”取決于Web server服務商。
上述精準營銷專家指出,“禁止追蹤”是瀏覽器廠商與服務器廠商之間的一種“君子協議”,是一種請求,沒有法律效力——當初達成這樣的“君子協議”的目的,就是瀏覽器和服務器希望把“要不要被追蹤”的權利給到用戶自己,即如果用戶選擇了“禁止追蹤”,就等于在自己的網頁頭上加了一個標識,請求服務器不要追蹤該用戶的行為,那么服務器就放棄追蹤。
微軟應該比誰都清楚這個“君子協議”的前提條件。
但微軟把“禁止追蹤”設成了默認,就“惹怒”了服務器廠商,因為等于微軟替用戶做了決策。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占有率在70%的網頁服務器(Web server)提供商Apache(阿帕奇)“沖冠一怒”的結果就是:Apache修改了代碼,也就是說盡管IE10現在把“禁止追蹤”設成了默認,但這樣做不會改變什么,因為服務器提供商不會支持這一做法。
現在的結果是,高明的微軟既成了保護隱私的衛道士,又沒有耽誤Cookie的繼續使用——現在繼續堅持追蹤用戶的不是微軟,而是Web server;反對“禁止追蹤”的,也不是微軟,而是廣告主們。
微軟在決定默認IE 10開啟“禁止追蹤”時,是否就預料到Apache的反應和今天的這個結果?
推薦閱讀
AMD今日宣布,AMD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鄧元鋆正式離職。AMD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潘曉明將接替鄧元鋆出任AMD大中華區新的領導人。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慕寒)12月20日最新消息,AMD中國今天對外正>>>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0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