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雷布斯”最近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后果不輕。11月14日,小米科技高調發布小米盒子,為互聯網高清機頂盒。但事隔一周多,11月23日,小米科技就宣布因“系統維護”原因,停止了其互聯網機頂盒的視頻服務。當天,記者在位于珠江新城的“小米之家”看到演示的小米盒子已不見蹤影;工作人員稱“這是暫時的”。事情當然不只是“系統維護”這么簡單,業內的普遍說法是小米盒子觸碰了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產品的監管“紅線”,雷軍試圖用互聯網的方法改變電視屏幕的設想就這樣觸了礁。事實上,想打電視屏幕主意的IT和互聯網公司多了去了,但在現有政策的監管下,各種新技術似乎仍無法找到突破口。
雷軍踩著的“紅線”
盡管小米科技把小米盒子定義為小米手機的一款配件,但其讓用戶在電視上免費看互聯網影視的特性又決定了它本質上就是一個OTTTV(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盒子。而在國內,OTTTV盒子還是一個處于灰色地帶的新生事物,因為國內OTT服務是通過公共互聯網面向電視機傳輸的,由國有廣播電視機構提供視頻內容的可控可管服務,例如國內市場上銷售的互聯網電視一體機就內置了OTT服務。
事實上,廣電總局對于OTT服務有著明文規定,俗稱“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所選擇合作的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唯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終端產品不得有其它訪問互聯網的通道,不得與網絡運營企業的相關管理系統、數據庫進行連接。盡管小米盒子并非互聯網電視一體機,但將其接入電視以后,它的功能實際上就是一個OTTTV盒子。顯然,小米盒子逃不過“181號文”的監管。
本來雷軍采用了一個“打擦邊球”的做法試圖繞過監管問題,但在眾目睽睽之下,小米盒子仍難過關。小米盒子的做法是跟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資質的杭州華數合作,同時也與包括PPTV、風行網、搜狐視頻、騰訊視頻、豆瓣電臺及寶開游戲等內容服務商達成合作,這顯然是“一腳踏兩船”的招數。在用戶實際使用小米盒子的過程中,PPTV、風行網、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互聯網視頻內容其實都繞開了杭州華數的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直接到達用戶跟前,這明顯違反了“181號文”對“唯一”的要求。
對于小米盒子的“觸礁”,雷軍和小米科技都沒有官方回應,外界對其做“盒子”的動機也有諸多猜測。有觀點認為小米盒子只是雷軍的試水行為,小米電視才是真正的目標,小米盒子的作用是試探廣電總局的底線。也有分析認為雷軍在小米2代手機剛上市不久就急著推小米盒子,顯示基于打破手機業務的天花板:與小米1代上市時相比,四核小米2代價格優勢并不明顯,目前市面上包括聯想K860、華為榮耀2和谷歌LGNexus4在內的四核手機的性價比均不遜色于小米2代;同時,業界對小米手機的供貨量及“期貨手機”模式也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
繞不過去的牌照
目前,中國將普遍意義上的互聯網電視切割成三份,發三種牌照:一個是IPTV,通過電信網接入;一個是數字電視,通過有線數字電視網接入;一個是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電視,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普通網絡接入。這三個都有牌照,而且只發給國家廣電總局認可的廣電機構。截至目前國內共發布了7張互聯網電視牌照,分別是央視國際CNTV(中央電視臺為申請主體)、杭州華數(浙江、杭州電視臺聯合申請)、上海文廣百視通(上海電視臺為申請主體)、南方傳媒(廣東電視臺為申請主體)、湖南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央人民電臺。
按照技術分類,小米盒子等互聯網機頂盒屬于OTTTV,即開放的互聯網視頻服務,終端可以是電視機、電腦、機頂盒、PAD、智能手機等。目前國內對廠商提供OTTTV服務有3個基本要求:1.其播出平臺,必須由獲得牌照之集成服務商(央視、文廣、華數)提供;2.其內容來源,必須由獲得互聯網內容服務牌照的廣電播出機構提供;3.電視設備中對播出平臺及內容來源的集成要求,即一臺電視機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戶端,但同一品牌不同型號可以植入不同的客戶端。
顯然,在互聯網視頻內容進入電視屏幕這件事情上,牌照是繞不過去的。而牌照所代表的就是一個播控平臺,實現播出的視頻內容可控的目的。一家既從事互聯網視頻服務,也提供OTTTV盒子服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互聯網電視服務上,播控平臺的角色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硬件必須接入一個具有合法資質的播控平臺,前述多家具有播控平臺資質的企業本身也有提供互聯網視頻服務,那么,硬件企業可以選擇既使用其播控平臺,也使用其內容服務,實現一站式合作;硬件企業也可以選擇跟其他互聯網視頻內容供應方合作,前提是后者也同樣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內容牌照,然后將后者的互聯網視頻內容接入播控平臺,接收播控平臺的統一管理,這種情況下,播控平臺就是一道門檻。
被擋在電視屏幕之外的視頻網站
也正是基于這種合作模式,眾多的視頻網站被擋在了電視機屏幕之外。因為目前國內互聯網視頻網站大部分都是依靠廣告模式盈利,但播控平臺主導的互聯網電視卻難以走得通廣告模式,而是采用用戶繳費月費,或者硬件廠商為消費者埋單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視頻網站能分到的收入也被分流。
不過,隨著視頻網站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各大網站在廣告模式之外陸續嘗試用戶收費點播,進軍電視屏幕也成了大家的共同目標。“進入電視屏幕肯定繞不開播控平臺”,迅雷看看CEO劉豐日前向記者透露了該公司進軍電視屏幕的計劃:跟杭州華數等牌照方合作是必須的,同時也得跟康佳等電視廠商合作,迅雷看看的角色就是把內容做好。他認為,目前主流視頻網站提供的在線視頻服務都是針對PC用戶而設的,但在電視大屏幕上,PC上的畫質難以滿足客廳觀眾的要求,迅雷看看近期就計劃上線1080P全高清頻道以及3D影視頻道,目標就是瞄準客廳用戶。
劉豐坦言,用電視屏幕看互聯網視頻這件事還有許多變數,既包括政策的原因,也有技術解決方案的變化,“但老百姓的需求在這兒,看看什么時候有政策性的變化吧”。除了尋求電視機廠商的合作,劉豐表示也寄望于英特爾的WiDi(Intel Wireless Display,無線高清顯示)技術,這種技術能讓用戶用無線的方式連接電腦和電視機屏幕,降低電腦內容投射到電視屏幕上的門檻。在這一種解決方案中,視頻網站可以借助電腦毫無障礙地進入電視機屏幕,電視屏幕只是充當了顯示器的角色,也不受廣電總局政策的監管。
“盒子”們跨不過的瓶頸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視頻互聯網機頂盒(OTT 盒子)銷量達100多萬臺,業內估計今年每個月達到1000萬臺。但深圳10:402012/11/28一機頂盒生產商相關負責人稱,按照目前的情況,預計2012年國內OTT盒子的銷量只有約380萬臺,其中80萬臺是安卓平臺、300萬臺是Linux平臺。
事實上,小米并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此前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也曾推出過“盛大盒子”,但在帶寬和政策的雙重限制之下失敗了。
三網融合專家吳純勇認為,小米盒子等互聯網盒子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面臨的難題首先是,廣電領域有自己的游戲規則,傳統有線電視用戶群體的消費需求也要深挖;其次,搜狐視頻等企業的視頻內容只能在電腦屏、手機屏上運營,它們并不是擁有牌照的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方。這也是互聯網盒子們跨不過的政策瓶頸。
此外,市場競爭無序也是困擾互聯網“盒子”們的一大因素。業內人士認為,困擾OTT行業的最大問題是目前尚未找到盈利的商業模式,又沒有好的用戶體驗。未來,內容運營商都必須找牌照商才能分發內容,盒子由運營商集中采購,送給消費者。消費者購買一年寬帶費,免費獲得盒子。預計2015年,OTT盒子的銷量才會超過IPTV盒子,成為僅次于有線電視的第二大服務商。只有達到一定數量,才會降低成本,實施內容付費、上傳廣告,從而實現盈利。
推薦閱讀
由10家持有柯達公司高級擔保票據的機構投資者組成的一個委員會提出了這一方案。柯達表示,這筆資金將滿足公司的重組需要。公司仍想在明年上半年脫離破產保護。 11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柯達今日宣布,公司將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小米盒子“觸礁”記:雷軍踩著的“紅線”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