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亞馬遜Kindle將入華的消息近日在國內不脛而走。根據工信部網站透露的信息,已經核準的亞馬遜Kindle設備有四款,包括兩款電子書閱讀器產品——Kindle keyboard、Kindle touch,以及Kindle Fire HD平板電腦,另一款則尚不明確。然而,當這個流傳了很久的“傳說”即將成真時,國內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已然沒有了前兩年的火紅之勢。
無可奈何花落去?
《IT時報》記者走訪了徐家匯和浦東的幾家電腦賣場后發現,2009、2010年柜臺中所擺放的眾多閱讀器產品已經消失大半,目前除了漢王之外,只有美國亞馬遜Kindle水貨產品,但數量也不多。在淘寶上,除了這兩個品牌外,采用電子墨水(E-ink)技術的電子書閱讀器只有方正、易博士、翰林、欣博閱等寥寥幾個品牌,與2010年時40多個品牌的火爆局面不可同日而語。
一些電子書閱讀器旁觀者的看法更加悲觀。國內電子書閱讀器門戶網站“一路書香網”的創辦人趙澤清親眼目睹了這個行業的潮起潮落。
他在近期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已經不大關注這個行業了,電子書的沒落不可避免。”
“客觀地說,電子書閱讀器并非沒有人購買,但是市場的落寞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僅存的幾家廠商,基本也是以低價來搶占有限的用戶,技術以及硬件與一年前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趙澤清強調,如果沒有前幾年漢王的猛炒,現在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應該處于發展中,只是突然一下猛炒,然后突然變冷淡下來,顯得難以讓人接受,這就是市場過度消費的結果。
國內電子書市場始終未熱
某種程度上說,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似乎一直是廠商在一頭挑子熱,整體消費市場始終沒有培育起來。
目前國內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排名第一是漢王科技。漢王科技的上海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漢王在上海有5家直營門店,在售的有5款電子書閱讀器,銷售收入僅占他們總體產品三成左右。而漢王最新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度凈虧3818萬元,主要是電子書閱讀器收入減少所致。
盛大的電子書Bambook,由于背靠盛大文學龐大的資源庫,Bambook曾被寄予“中國Kindle”的厚望,而盛大對此也信心滿滿,這一點從它對產品的定價便看得出來,999元的初始定價,便拉低了正規廠商的利潤,一路降到499元后,山寨廠商也徹底不要做了。
但現在,Bambook也風光不再。果殼電子是盛大旗下負責Bambook運營的子公司。但近日盛大Bambook電子書的官方網頁內容域名地址已從果殼電子的官方網站上移除,而轉向了盛大文學的網站。盛大今年新推出的彩色電子書閱讀器——Bambook向日葵的介紹頁面被“隱藏”起來——從果殼電子的官方網站上無法正常找到打開的鏈接,只有通過外部搜索引擎才能找到。
盛大對此的回復是,果殼電子將更加專注于手機業務的發展,是盛大集團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布局的代表性業務。顯然,Bambook不在此列。
作為在國外市場上,能與iPad正面交鋒的少數電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晚了近3年的Kindle,能否一改此前國產品牌的頹勢,挑戰也很大。《IT時報》記者從多方人士處得到證實,亞馬遜為了其電子書閱讀器的內容,正在和國內各大出版社洽談版權合作事宜。消息人士透露,亞馬遜將要取得1萬本中文新書的版權。
即便是Kindle忠實粉絲,媒體人左志堅也認為,iPad用戶粘性很強,未必愿意使用速度偏慢的Kindle,Android系平板電腦價格很親民,Kindle沒有優勢。而且不少人已經買了Kindle水貨,Kindle行貨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空間。
另類的堅守者
事實上,漢王并不是中國市場最早的入市者,在漢王產品出來之前,曾有北津科,南金蟾的說法。但如今,津科的電子書閱讀器業務處于維持階段,金蟾則選擇了另一條路。
金蟾軟件、易博士集團總裁楊洪告訴《IT時報》記者,他們要做一個“基于賽倫紙的商業模式”,這是與漢王、盛大、亞馬遜都不同的模式。
賽倫紙是金蟾擁有自主專利技術的E-ink產品。楊洪表示,與其它電子閱讀器產品賣的硬件設備不同,賽倫紙賣的是“紙”的概念:以賽倫紙取代傳統紙張作為內容的載體,與出版社的數字化內容結合,形成可經營的“書”。
“比如我們與全國擁有棋譜的出版社去談,把所有的棋譜內容集合起來,放在一個閱讀器產品中,這個產品叫圍棋伴侶。圍棋愛好者如果自己去買紙質書的話,一來收集不到這么全,二來紙質書的價格也不便宜,圍棋伴侶的定價在1500元,這些愛好者你說會愿意買嗎?”楊洪反問記者。他透露,目前這樣的產品,賽倫紙已經出了10款。
在楊洪看來,賽倫紙賣什么取決于其使用者——出版社。放什么樣的內容、多少內容,以什么樣的價格銷售均由出版社決定。金蟾不參與出版社內容的分成,而賽倫紙作為載體,將按略高于成本的價格提供給出版單位。
楊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一本“賽倫紙版”包含50本數字圖書,每本圖書碼洋30元,“起印量”1000本算,按照理想化的市場銷售情況進行計算,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50萬,去掉付給作者的10%版稅,還剩135萬,另外再支付掉“賽倫紙”的硬件成本(500元/本)50萬元,省下還有85萬的利潤,這“85萬元就是留給出版社和其銷售渠道的利潤,遠遠高于現在出版社對外合作,電子書的價格只是實體書三折的收入比例。”
上游企業樣本
元太“墨水”,沒墨了?
元太科技出貨量猛降91%!電子閱讀器的市場下滑直接影響了上游企業的生意。在電子墨水屏幕領域,元太是毫無爭議的壟斷者,亞馬遜Kindle、巴諾書店的 Nook等在內的主流電子閱讀器廠商基本都使用它的產品,全球占有率超過90%。當年元太曾喊出“做電子閱讀器領域的英特爾”的口號,但現在,它的日子并不好過。
通過公關公司,元太婉拒了《IT時報》記者的采訪要求,表示元太正積極尋求轉型,在明年的顯示行業展會上元太將推出更多的解決方案,以及明確新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早在1年多前,全球電子墨水屏幕還未顯現出大幅下滑的態勢時,元太就著力開拓新的領域,如可擦寫的電子墨水黑板、滑雪板上的顯示器、商務會場座椅背上的電子號碼牌等一系列新應用讓人耳目一新。不過,教育市場、培育用戶都需要時間,2012年開始,元太的營收、股價、利潤等數據變得越來越難看。
“從股價來看,元太已經快被打回原形。”元太一位合作伙伴高管向記者表示,2009年底元太股價一度跌至12元新臺幣以下,隨后一路高歌猛進,黑白顯示屏出貨量實現百倍增長,一年后即站上84.2元新臺幣的歷史高點,隨后再次掉頭下行,“這幾天元太的股價只有20元新臺幣左右,只有高峰期的1/4。”
元太科技首席營銷官斯里蘭姆·佩魯維姆巴坦言:“市場十分低迷。”受最大客戶亞馬遜庫存調整影響,元太今年第一季營收僅38.4億新臺幣,較去年第四季減少63%,甚至低于去年單月營收數字。
鑒于營收低迷,元太自今年5月起實行無薪假期,處長級以上主管全面減薪10%至20%,盼望員工共渡艱難時光。預計,該政策將影響約20%的員工。與此同時,據《IT時報》記者了解,元太已暫停大陸的大多數公關業務,公關公司僅負責微博維護等常規工作。
就在去年秋天,元太董事長劉思誠還為營收佳績高喊:“7月業績是‘點火’,8月‘加溫’,9月更是‘冒蒸氣’,10月渴望‘沸騰’。”業界人士哀嘆,電子墨水市場的過山車行情實在難以捉摸。
不過元太并沒有放棄,今年8月元太放手一搏,再次兼并行業企業,元太董事會決議,將以不超過15億元新臺幣購買友達集團旗下的達意科技(SiPix)。達意的200多項專利技術和在電子標簽市場的積累令元太十分感興趣。臺灣分析師張小彪指出,電子墨水市場元太占有率極高,其他廠商市場拓展乏術,友達此時退出是一件好事。
今年11月初,劉思誠宣布,將拋棄以往的“英特爾模式”,轉而學習“3M策略”,即在下游電子書迅速萎縮的前提下,放棄一味控制上游產業鏈,進一步擴大電子墨水的多元化應用。
移動閱讀者樣本
iPad Mini也許將革了Kindle的命
左志堅是位媒體人,也是電子閱讀的發燒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亞馬遜Kindle產品的發燒友。“我曾經追捧每一代的Kindle產品,也不停忽悠我的朋友買入。粗略算下來,我幫Kindle至少拉來了四五十個用戶。”
左志堅告訴《IT時報》記者,他先后入手過Kindle 2到4代,Kindle touch、Kindle DX、Kindle paperwhite和Kindle Fire,此外還買過巴諾書店的電子閱讀器nook,iPad1到3代、iPad mini、谷歌的Nexus 7平板電腦和三星 Galaxy Tab平板電腦。
在iPad mini出來之前,左志堅要看電子書用的都是Kindle,在家娛樂上網瀏覽用iPad,出差時必定事先往Kindle中裝幾本書。不過當他用上了今年蘋果推出iPad mini之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他在一篇有關Kindle新品評測的文章中表述,“在iPad mini出來之前,除了掃描版的PDF書之外,自己不會用iPad看書,但iPad mini出來之后,它的便攜性和操作流暢性,在我身上起了變化。”現在他隨身帶著、最常使用的閱讀設備已經換成了iPad mini,使用Kindle的頻率明顯降低了不少。
作為一名深度閱讀者,左志堅一年大概會看完80本書左右的電子書,其中一半是在亞馬遜上購買的實體書數字版,另外還有10%是在 iPad上購買的電子書。左志堅認為,E-ink閱讀器大勢已去。“以iPad mini為代表的7寸平板電腦的閱讀體驗已今非昔比,平板電腦的觸控體驗,閱讀軟件、正版資源,尤其是對PDF文件的支持,Kindle難以企及。”
不過左志堅仍然建議,愛讀書的人還是要有一臺Kindle。“Kindle所帶來的深度閱讀體驗,是平板電腦、手機這樣液晶屏設備所無法達到的。在某些時刻,你可能愿意拿著它,靜靜地看書,至少我們的父輩,更愿意對著E-ink屏幕而非液晶屏。況且,它是如此的便宜,也就一頓飯局的錢。”
推薦閱讀
在赫德擔任惠普首席執行官期間,惠普的研發支出所占公司營收的比例總體來看是逐年減少。2005年,惠普的研發支出所占公司營收的比例為4.1%左右,但到了2010年1月份,這一數字下滑至2.3%左右。 昔日的PC巨頭,淪落到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無可奈何花落去:電子書未曾輝煌便已沒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21229/11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