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網3月28日訊]代工巨擎鴻海入股液晶之父夏普,可謂面板界合縱連橫的一樁大案。可以說,這樁合并案對當事企業以及全球面板行業而言均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臺灣鴻海昨日宣布,將與三家子公司一道斥資669.1億日元(合8.09億美元),收購日本夏普公司9.871%的股份從而成為夏普第一大股東。稍后,鴻海還計劃收購夏普旗下日本西部Sakai的液晶面板工廠(堺市工廠)約46.5%的股權。
鴻海超劃算
最劃算的應該是鴻海,這家代工企業最強大的優勢還是在代工主業上,為蘋果組裝產品令鴻海實現了五分之二的銷售,不過精明的郭臺銘肯定不滿足于現狀,對全產鏈的掌控是時下最流行的企業戰略,郭臺銘肯定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從鴻海的布局軌跡來看,郭臺銘是順藤摸瓜慢慢往上爬。
早些時候,鴻海已經買下索尼的大部分電視組裝業務,鴻海同時還持有臺灣面板廠奇美電子的股份,不過這些不足以增加鴻海在產業鏈上的優勢。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與夏普相比,奇美電子還是缺乏面板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而與夏普達成的交易則彌補了缺失的一環”。此外最優質的合作伙伴蘋果正在籌劃推出iTV,鴻海憑借與其長期的業務關系以及眼下獲得的好資源,將使鴻海處于有利地位。
夏普止跌自救
在液晶相關業務上已水深火熱的夏普抽離出來或許能帶給它喘氣的機會。
在日資企業中,夏普的業務不像日立、松下、索尼等那樣多元化,夏普專注于液晶顯示業務,但別的企業可以調整業務主次的時候,夏普卻一直在液晶業務上不斷糾結。在2011財年(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 日),包括夏普、索尼等在內的日企在液晶電視業務上遭遇大滑坡,但如果比較綜合經營收入,夏普的劣勢盡顯。此外,整個2011年,全球液晶面板行業都在低谷震蕩,夏普也沒逃脫泥潭。
夏普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外包小尺寸液晶面板力推大尺寸液晶產品,但大屏幕顯示器供應量過大最終導致需求下降,夏普堺市工廠的產能目前也僅開動一半。
業務經營失利同時對夏普的股價帶來影響,截至目前,夏普是日本東證指數(Topix)電子電器指數中表現最糟糕的一家,今年以來已跌逾四分之一。
對夏普來說,業務重組與瘦身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與鴻海結盟現在看來是夏普“自救”的一次機會。
臺系面板或將挑戰韓系面板龍頭地位?
夏普是全球最大的面板廠之一,鴻海的加盟必定將影響面板產業格局。
目前,日本夏普、索尼,韓國、LGD,中國臺灣奇美等企業幾乎壟斷了全球面板產業,但在產能消化上,韓系面板廠一直處于優勢。入股了夏普的鴻海,旗下代表臺灣面板業務的力量今后是否能夠挑戰韓系呢?
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向中國家電網表示,“有這個趨勢”。不過羅清啟認為,鴻海與夏普的聯盟發生在中國面板進口關稅調高的節點上是有微妙關系的,反過來看,中國這一政策對日、韓、臺、中四方面板勢力均有影響。從中國面板關稅提高的影響上看,匯率帶來的劣勢韓廠更明顯,從這個角度,臺廠與日廠的聯親利好效應非常明顯。
羅清啟說,日本面板廠一直掌握著原材料、設備、裝備的技術話語權,臺、韓、中三方均需向日本采購,鴻海與夏普的聯親對奇美電來說將形成從小屏到大屏再到原材料的系列優勢,臺灣無整機品牌,夏普有電視與顯示器業務,這將有利于奇美電面板產品的出海。對夏普來說,將從鴻海以及奇美電處獲得中小屏成本采購優勢。(記者 明彥華)
推薦閱讀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英特爾向正在進行經營重整的夏普注資300~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6-31.4億元)一事已進入最終協調階段。夏普還在與高通就接受注資進行協商。夏普計劃通過與有實力的美國企業進行資本業務合作來改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鴻海聯親夏普:前者超劃算 后者止跌自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10701/12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