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來自日本的一個并購交易使全球液晶面板業再掀波瀾。一家名為“Japan Display”的公司將斥資200億日元(約2.55億美元)購買松下公司在日本千葉縣的液晶面板制造工廠。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起普通并購案,但考慮到“Japan Display”的特殊背景,便有了被關注的足夠理由。成立僅有兩個月的“Japan Display”由日本三家電子業巨頭東芝(微博)、索尼和日立參股,由具有半官方色彩的“產業革新機構(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全權主導并注資。有趣的是,這家公司并不把以往業界投資的重心——大尺寸液晶制造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專注于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制造。
液晶面板技術由美國公司發明,在日本得到產業化。在掌握核心材料及設備技術后,日本將液晶制造轉移至中國臺灣。隨著韓國液晶面板業的突起以及中國的追趕,在大尺寸液晶顯示領域,液晶制造四極之勢形成。
而在蘋果產品改變全球手機產業鏈后,用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中小尺寸面板,找到了爆發性的市場潛力。過去只是為了填充產能而存在的中小尺寸液晶屏幕華麗變身,迅速從“雞肋”變成“金雞”。不僅僅是日本,包括韓國、中國臺灣乃至大陸的新興業者,都開始重視對中小尺寸屏幕的研發和制造,特別是對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進行大力投資。
這是一場新的資本和技術競賽。韓國占據先發優勢,日本結盟抱團復興,臺灣地區企業奮力追趕,而產業基礎薄弱的中國大陸則又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日企結盟復興
日本有意通過對中小尺寸的研發投入,重振其在液晶領域的雄風
“Japan Display”被稱為日本液晶產業的“中小尺寸夢幻組合”。正如其名稱所表達的訴求,日本正試圖從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領域切入,重新謀求更強的產業地位以應對韓國的崛起。
該公司是由日本政府和三家公司共同注資,資本額約2000億日元。具有日本半官方色彩的產業革新機構出資占7成股權,其余由東芝、索尼和日立三家公司各分配約一成。
以今年上半年中小尺寸面板出貨來看,這家“三合一”公司在LTPS(低溫多晶矽)面板出貨市占高達32%,將超過夏普(市占率30%),而中小尺寸TFT LCD面板合計市占率將達到14%,直逼龍頭廠商奇美電子。
SEMI China光電子照明及平板市場分析師戚發鑫分析說,從技術來看,三家公司在高階面板技術上各有所長。日立擁有當紅的IPS廣視角和MENS等技術,東芝是低溫多晶矽面板龍頭,而索尼在AMOLED面板上擁有很多技術和專利。
“智能手機和平板的需求仍然在增加。單純從液晶技術角度看,中小尺寸屏幕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戚發鑫說,預計新公司將會把目光主要聚焦在高端中小尺寸屏幕的研發生產上。而合資公司成立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做儲備�?紤]到目前日本國內的經濟,日本政府有意通過對中小尺寸的研發投入,重振日本在液晶領域的雄風。
對日本面板業來講,其掌握的基礎專利數量最多,對產業鏈的控制力也明顯強于其他板塊。但是在經歷了20年的泡沫經濟后,日本TFT液晶面板產業一直在萎縮,除龍頭企業夏普外,競爭主要在中國臺灣和韓國廠商之間進行。日本因掌握核心設備材料,成為臺灣企業的幕后幫手,“臺企聯日抗韓”成為近年來面板業的主要競爭格局。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微博)認為,在韓臺面板企業主導了向中國大陸轉移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后,日本面板業正面臨著空前戰略壓力:一方面是持續惡化的本國經濟及匯率形勢使其產品出口遭遇重大打擊,而不斷下調的面板價格更使日本面板業舉步維艱,盈利壓力巨大;另一方面,日本面板業的全球市場份額正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韓臺面板企業在向中國大陸轉移面板生產線后,這對日本面板業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三家企業合并背后反映了他們寄望于通過快速整合,充分發揮各自在未來顯示方式領域的領先優勢,以達到快速超越韓國企業的戰略目的。”羅說,這是新一輪的產業資本和技術競賽。
三星(微博)風向標
這家面板龍頭正快速將資源從液晶面板移到新興的OLED
日本政府主導下的企業聯盟,很大程度上是為對抗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國企業。與日本面板業在全球市場節節敗退的局勢相反,在全球面板業處于技術變革的關鍵時期,韓國企業以技術優勢迅速走在了全球企業的前列,特別是三星公司。
盡管三星電子去年營業利潤中近六成是由半導體部門完成,LCD事業部營業利潤僅為1.99萬億韓元,但若以收入計算,三星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商,位居由LG、友達、奇美等組成的四大面板商之首。更關鍵的是,通過對液晶面板的核心技術的壟斷,三星保持了領先的市場優勢,牢牢掌握了上游產品定價權。目前,三星是蘋果手機及平板電腦顯示屏幕的唯一供應商。
為了將這種核心技術領先優勢延續,三星在下一代顯示OLED技術之上也不斷下注。今年5月,三星宣布與索尼合資的液晶面板廠S-LCD大幅減資。業界普遍認為這家面板龍頭,正快速將集團資源從液晶面板移到新興的OLED。日本野村證券認為三星將在未來三四年間,在該領域投入20兆-30兆韓元(約人民幣1120億至1790億元)。
三星公司近日宣布,將在2012年一季度投入興建生產效益提升4倍的5.5代AMOLED工廠。這是在2011年第二季度啟動全球首座5.5代AMOLED工廠后,對AMOLED展開的后續投資計劃。2012年,三星對此的投資規模將較2011年增加近30%至7兆韓元(約62億美元)。
據昆山維信諾副總裁張德強介紹,2010年,在中小尺寸市場具有主導地位的韓國三星公司對OLED的資本支出,將首次超過TFT-LCD,成為行業風向標。目前應用在最高端智能型手機的AMOLED(主動式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的主要專利都被三星掌握。三星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批量供貨AMOLED產品的公司,市場占有率高達95%以上。
戚發鑫說,與日本企業不同,三星不僅掌握了面板制造的核心技術,還有強大的下游品牌應用支持,有一個自產自銷的體系,這使得韓國企業在與臺灣地區企業競爭時更具優勢。由于注重對新技術的研發并掌握大量專利,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三星將保持領先優勢。
臺企十字路口
臺灣地區在OLED產業鏈上的布局,仍無法與產業鏈趨于完整的韓國相比
韓國三星在OLED的大手筆投資,引起了與其在大尺寸市場競爭激烈的臺灣地區企業的警惕。作為液晶面板生產的另一極,無論是友達還是奇美,臺灣地區企業除了將4.5代線轉化為中小尺寸以提升產能,更是緊跟三星步伐密集投資OLED技術。
在2011年國際平板顯示器展上,友達展示了四種不同尺寸的AMOLED面板,其最新投資的AMOLED也將在2012年量產。奇美意欲將中小尺寸面板和觸控面板剝離的消息,更是成為今年面板業熱議話題。根據業內人士的估算,2011年奇美和友達中小尺寸TFT LCD合計營收占臺廠整體中小尺寸TFT LCD營收6成以上。
臺灣地區研究機構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臺灣地區欠缺具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而較有國際品牌力量的韓國廠商容易獲得本身無面板產能的歐美品牌大廠訂單。而本身擁有面板產能的日韓業者,也逐漸將中低端面板產品訂單外包給臺廠,集中心力于高端LTPS TFT LCD或AMOLED等新興顯示技術。
其中,韓國企業更由于本身中小尺寸TFTLCD產能不足,向臺廠大量采購中低階手機用TFT LCD的液晶半成品,自行生產后段模塊制程,可降低生產成本并減少投資浪費。因此,臺灣地區已成為全球最重要中小尺寸TFT LCD生產區域。
“臺灣地區的面板產業發展與韓國有些類似。”戚發鑫說,但與中國大陸相似,臺灣地區在OLED產業鏈上的布局,無論在材料、關鍵零組件、設備與技術專利等方面,仍然無法與趨于完整的韓國OLED產業鏈相比。
臺灣地區面板產業發展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則是產業“含金量”的不足。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近日指出,與產業雷同、發展程度相近的韓國比較可發現,同樣作為供應鏈,從蘋果產品的拆解分析中,臺灣地區廠商的技術層次與“含金量”明顯低于韓廠。
推薦閱讀
[中國家電網11月10日訊]在面板行業增長急速剎車、面板企業整體虧損連連的情況下,如果有面板廠之間合二為一,是否就能抵抗風險實現大于三的可能性?近日,臺灣面板界就傳出,面板雙虎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有可能實現合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移動互聯叩門:面板業集體“做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10701/12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