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一份產品質量抽查報告,再次將聯合利華推向風口浪尖,其旗下品牌立頓鐵觀音因稀土超標被認定為不合格產品。而隨后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針對此事發表的聲明,卻招致了更多質疑。
聯合利華回應稀土來源
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這份質量抽查中,包括聯合利華“立頓”鐵觀音在內的19種烏龍茶被檢測出稀土含量超標,其中立頓鐵觀音稀土含量的檢測值為3.2mg/kg,遠高于≤2.0mg/kg的國家標準值。
事發后,聯合利華方面表示,“茶葉中的稀土來自于茶葉生長的土壤中,稀土含量與茶葉的老嫩度和土壤環境有密切相關。生產加工過程中不存在任何主動添加或者自動生成稀土的可能。立頓鐵觀音袋泡茶的原料100%從國內采購。”
然而,這份聲明似乎并未得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招致了更多質疑的聲音。部分網友指出,“來源于土壤,原料100%采購自國內”等字眼明顯是將責任推卸在原料供應商和茶葉種植方身上,言外之意就是自身生產環節沒有問題。
聯合利華還稱,事件出來后,“當月已經回收了該批次產品并已全部銷毀。同時,對其他同類產品及生產使用的原料進行篩查,未發現其他批次產品有稀土超標的情況”。
對此,際通寶記者認為,聯合利華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已經違反了國家食品安全法中的食品召回制度。我國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
稀土不僅源于土壤因素
盡管聯合利華在聲明中強調,稀土來源于土壤,但將稀土歸結于“茶葉生長的土壤”,難以打消外界的質疑。福建某茶廠的專業人士對際通寶記者表示,“(聯合利華)這樣的觀點并不可靠”,“做茶葉的人都知道,所謂超標根本不可能來自土壤”。最大的可能性,依然是后天施加的化肥以及農藥。“福建的土壤沒有問題,超標都是后天造成的。而且業內都知道,鐵觀音還特別容易超標”。
立頓在福建安溪的上游茶農透露,茶葉中的稀土實際上主要來自于被當地人稱為“激素”的稀土葉面肥,據說這種肥料可以使茶葉采摘期提前、發芽密度增加,百芽增重。打了激素的茶葉葉面也會更加光滑鮮嫩。在當地,為茶葉打“激素”,茶葉樣子會更好看已是茶農間公開的秘密。
除了茶農的表述,際通寶(http://www.gtobal.com/)記者發現百度百科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茶農的說法。百度百科對“稀土”在農業中的應用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研究結果表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根系發育,增加根系對養分吸收。稀土還能促進種子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幼苗生長。除了以上主要作用外,還具有使某些作物增強抗病、抗寒、抗旱的能力。”
不過,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否認這一說法。“我們的研究員在全國范圍內發現,確實有些地區的土壤的稀土含量會高于普通地區,這并不是化肥造成的。”“如果是施加的化肥,我們對農藥和化肥還有專門的檢測,在那次檢測中就應該檢測出來。”
北京市茶葉質量監督檢驗站專家也表示,“茶葉中的稀土來源,有的是施肥引起的,有的是茶樹吸收土壤中的稀土累積起來的。” “有一家茶農施肥(含有稀土的肥料),該肥料會通過雨水傳導到另一家茶農的茶園”。
稀土超標安全性尚無定論
鐵觀音稀土超標,讓國內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再次來襲:長期飲用鐵觀音是否有害?而國家茶葉稀土含量標準也成為外界質疑的重點。有權威論文顯示,稀土元素如果被長期低劑量攝入,可在肝臟中蓄積,導致肝臟形態和病理組織變化。
不過際通寶記者發現,目前全球其他國家都沒有對茶葉中的稀土含量進行規定,而中國在2010年8月4日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中,也取消了稀土在食品中限量的規定。稀土超標是否會對人體有副作用很值得探討。
“直接吃稀土超標的食物肯定是有害的,但茶葉不同。稀土是不溶或者微溶于水的物質,很難泡出來。茶葉中的稀土最多只有20%在茶水中,超過80%的稀土會殘留在殘茶中。”際通寶觀察員余心蝶認為,由于沒有一定的標準,茶葉中的稀土是否有害,關鍵還要看其含有量究竟多少。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美國等地均無食品中稀土元素的相關管理要求。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設立茶葉稀土限量指標,不利于我國茶葉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自設門檻的做法也將影響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換句話說,取消稀土限量規定更有利于我國茶葉的出口和銷售。
推薦閱讀
自10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穩步上漲。根據國內各監測機構公布的三地原油價格變化率顯示,變化率數值已超過3%正向4%的調價邊界條件逼近。如果國際油價持續維持漲勢,國內成品油的漲價 窗 口 下周很可能就會打開。 國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立頓茶稀土超標 都是土壤惹的禍?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11117/1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