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電子書閱讀器一舉突破了去年三四家分散在各個角落的局面,十多種電子書集合在數字出版館中,面對面形成對壘。這樣的競爭態勢讓讀者對電子書閱讀器充滿了消費想象。同時也碰撞出關于電子書的種種困惑:
●“電子書”在國內被市場誤讀,和海外的產業內涵完全不同。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書概念,是“版權內容-交易平臺-閱讀器終端”的綜合指代。國內在更多的時候是電子書閱讀器的特指。
●有人覺得電子書閱讀器是技術板磚,為什么有人卻說是閱讀的革命?
●傳統出版和電子書產業是敵人還是朋友?
技術升級之爭:技術是金卡還是“睡眠卡”
或許弄不清云技術的操作原理,但是云技術卻已經成為電子書閱讀器的一大賣點。云技術的魅力,就在于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讓閱讀器像一張圖書館的金卡,可以隨時獲得互聯網上的電子圖書。不過,除了閱讀器,同一片“云”下的手機、掌上電腦也都是可以是金卡。先機技術導致的內容同質化,有可能最終將電子書閱讀器成為“睡眠卡”。
“我們擁有云技術,讀者想看什么可以直接通過電子書閱讀器搜索。”這是書展上一句響亮的閱讀器廣告。對于普通讀者而言,“云技術”實在有點云里霧里,偶然會在運行某些軟件跳出的提示中看到。不過,這個看似陌生的新技術,已經被電子書閱讀器奉為新標準。
云技術閱讀器,就像一臺本身儲存內容不多的收音機。收音機聽廣播時,播放的不是自身儲存的內容,而是通過調臺獲得音樂、新聞、體育節目。使用云技術閱讀器時,也只需要鍵入關鍵詞搜索,就可以獲得讀者想要的內容。云技術的“廣播臺”是存放內容的大型數據處理中心,“無線電波”是無線寬帶信號。閱讀器的作用是將頭頂上這朵看不見的“云”化為“雨”,按需灑下,讓讀者獲得云端的寬帶信號和內容。
嚴格來說,這朵“云”是有爭議的。
業內云技術的擁躉認為,云技術可以將電子書的內容革命性的“無限化”,讀者只需要輸入希望閱讀的關鍵詞,就可以經由網絡搜索,得到全書、章節、段落,甚至只是最關鍵的一句話。或者以個性訂閱方式獲得書評、書摘、博客、微博。那時電子書閱讀器不僅是一臺百科全書的接入口,還可以形成自己的閱讀圈子。
覺得云技術會帶來麻煩的也大有人在,他們主要是習慣了紙質閱讀質感和重量的學者。他們覺得,云技術最終將解構書為片段,顛覆傳統的“讀書”概念。讀者通過云技術關鍵詞搜索的“單元”,可以是主題、章節、段落,也可以是句、詞、字。搜索結果會把擁有關鍵詞的章節、段落和句子“置頂”,如此一來,讀書將變成讀章節、段落和句子。就像網絡下載和mp3終結了唱片業的專輯時代,用“單曲流行”的方式加速流行音樂的“快速消費品”化。云技術導致的片段閱讀,也將淺閱讀默認為電子書的閱讀方式。
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云技術最終威脅的將是電子閱讀器本身的存在意義。過度遷就讀者的技術依賴,最終閱讀器會被云技術“被格式化”。很多人的計算機網絡瀏覽器
推薦閱讀
蘋果公司首席財務官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面臨的處境或許是同行夢寐以求的:坐擁大量現金卻沒處消費。 蘋果現金儲備已達到將近460億美元,居美國科技企業之冠,相當于蘋果市值的五分之一。 而由于蘋果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子書閱讀器 看上去很美的“技術板磚”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