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的這波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消費市場就成為全球經濟受到波及最大的方面之一,尤其在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市場,消費者信心指數大漲。中國13億人口構筑的龐大的消費市場,由于自身巨大的內需潛力,因此金融危機的水波蕩過之后,并沒有留下太深的痕跡,于是在這場危機的“推動”下,成為了“舉世矚目”的“肥肉”,從快速消費品,到奢侈品,到消費電子產品,等等,各種領域的無數企業都想要搶先在這塊“肥肉”上咬下一大口。
平板電視企業就是擁擠的人群中趕得最起勁的幾個之一。
此前有消息稱中國彩電市場將在明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電視最大單一市場。的確,前所未有的升級擴容機遇,正擺在中國彩電企業的面前:有統計數據顯示,未來的5-10年中,有超過4億臺的CRT電視面臨升級換代需要。此外,上個月初確定了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名單,讓業界看到了實現的希望,業界預計中國彩電市場的規模將實現翻倍的增長。
這樣的機遇擺在國內品牌的面前,也擺在了外資上游企業,尤其是索尼、三星、夏普、LG等外資平板巨頭面前。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它們喘了口氣,又把戰略重點從歐美市場移向了更有潛力的中國市場,而且來勢洶洶,很是令國內企業感到壓力。
最近去家電賣場逛逛,就會發現以前價格居高不下的外資品牌紛紛調整價格策略,大打降價牌,不少品牌的市場價格已經與國產品牌的價格相差不大了,甚至多款32寸的外資品牌液晶電視兩千多就可以搬回家,國產品牌以往的終端價格優勢幾乎不再了。我就遇到幾個原本秉持“價格第一”原則的消費者,最后抱走了外資品牌,他們認為“反正就差了幾百塊而已”。
2005年到2010年間平板電視需求比重由21%增長到60%以上的三、四線市場以及農村市場,此前幾乎被認為是國內品牌的“福地”以及“后花園”。現如今也不是鐵板一塊。今年初“家電下鄉”彩電零售限價從原來的3500元提升到7000元,為外資品牌拉開了一道進入農村市場的口子。雖然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內品牌依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但逐漸有先富裕起來、不差錢的農村消費者投入了洋品牌的懷抱。
一二線市場價格優勢不再,農村市場被慢慢滲入,本就面臨激烈“內斗”的國內平板品牌再受外資品牌的如此夾攻,更是腹背受敵,更不要說國內品牌頭上還懸著一把庫存壓力的大刀,此前TCL的預虧半年報已經給市場提了個醒,這把大刀正搖搖欲墜呢。
想要突破險境,難道又要走回降價的老路?但分析人士也說了,死扛著不降價只會增加成本負擔,負擔加重需要清出庫存,還是逃不出降價的命運,而且陷入被動的境地,處境只會更艱難。
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外因的作用是通過內因發揮出來的。那國內平板品牌陷入如今這樣尷尬境地,是不是應該先從自身找找原因,看能不能琢磨出什么更好的解決之道。
推薦閱讀
8月6日,國美電器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將對公司間接持股股東,及前任執行董事黃光裕進行法律起訴,針對其于2008年1月及2月前后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稱的違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責任及信任的行為尋求賠償。 黃光裕方面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平板電視日子難過 但不能怨天尤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