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這次真的要走了,但在一些深圳人看來,它走的不是時候。今年經濟形勢仍然撲朔迷離,如果“騰籠鳥不來”,當地經濟將雪上加霜。
很多代工企業認為,沿海地區的優勢仍然明顯,他們會把總部留在這里。深圳也在政策上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不過,在王珺看來,舊的產業轉移出去,新的產業能否進來還存在未知。
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產業重新布局中,中西部地區正抓住契機縮小和沿海地區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降低物流成本。
今年5月,裝載富士康代工制造的首批惠普電子產品的貨運集裝箱專列從重慶啟運,開往深圳鹽田港,并在抵深后由海船轉運歐洲。這標志著重慶鐵海聯運外貿通道正式開通。它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該線路集裝箱貨運列車運行時間,由此前的116小時縮短為53.5小時,重慶至歐洲的貨運總運行時間則縮短為約27天,比長三角至歐洲的海運時間還要少1天。“內地運輸成本未來兩三年肯定會降低。”洪啟輝說,高鐵的開工建設成為代工企業決定轉移內地的強烈動機,鐵海聯運能解決物流的瓶頸問題。西部城市還在努力營造市場空間,也希望能吸引高附加值產業轉移。
“以為潑出去的是水,實際上還有孩子。”幾年前,就有學者對珠三角提出的“騰籠換鳥”表示擔憂。如果在未來幾年,沿海地區產生爆發式產業轉移,是不是真的會導致產業空心化?
“不論怎樣,深圳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眭世榮說,深圳現有LED產業規模占全國30%至35%,共有企業1150家,按照目前成長速度,2015年實際有望達到1800億元-2000億元產值。由于LED企業迅速發展,在深圳遇到土地資源不足的情況,他們的生產基地必須進行外延式擴張和布局,但深圳的LED產業擁有完整產業鏈、配套能力強,大約30%至40%的LED企業都在深圳,人才優勢、市場優勢巨大,相信未來企業總部、研發和結算還是會放在深圳。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珠三角代工企業負責人也同樣表示,希望最終形成“前店后廠”模式,即內地設廠而珠三角地區設總部。企業在沿海地區經營多年,不會輕易舍棄建立起來的客戶和掌握的資源。
“產業的轉移一定是有梯度、分層次的。”吳安說,美國經歷了多次產業轉移,然而并未出現空心化,在美國本土仍然存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作為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將形成總部經濟,主要發展有全球輻射能力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端服務業,而西部承接的產業轉移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并有部分高端服務業,最終與東部形成合理的分工與有機銜接,而不會演變成沿海地區產業空心化。
不過,王珺認為,電動汽車、LED、海洋工程、生物制藥等戰略型新型產業,會成為大城市的創新點。國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也是為了一方面使大城市原有的產業轉出來,另一方面能注入新產業。然而,某個產業是否成功,不僅涉及到行業本身,還包括財政、風投、商業化效果等多項制度的跟進。
如果在未來幾年,沿海地區產生爆發式產業轉移,是不是真的會導致產業空心化?
推薦閱讀
在7月30日舉行的“中傳視友--2010中國手機電視發展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丁俊杰教授等專家指出,雖然目前手機電視產業發展“看上去很美”,但無論是行業地位、盈利模式還是內容制作,仍處在“紙上談兵”階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富士康大規模內遷 深圳擔憂產業空心化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