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電業,沒有哪個領域像平板電視這樣風起云涌:高清、一體機、互聯網、3D新技術……似乎只在一夜間,消費者的視聽世界變得異彩紛呈。但當我們仔細審讀,卻發現這些疾如奔馬般發展的技術,卻未能如約帶給消費者真正精彩的視聽享受。因為技術跑得太快,牽動市場的政策“韁繩”因為利益等諸多原因而被拽得太緊。
平板電視市場剛剛紅火起來時,在筆者的力勸下,好友喬遷新居時買下了一臺已經“過氣”的顯像管彩電。四五年下來,她未來家居規劃中的平板電視不僅價格跌了萬元以上,技術也不斷地升級。但最近,好友有點兒坐不住了,詢問是否可以更新換代了?筆者的回答仍然是“NO”。因為能夠帶給消費者最大便利的數字一體機和互聯網電視雖經整機廠商一再熱捧,但在筆者看來購買時機仍未成熟。
2008年,數字一體機在市場上曾風光一時,各彩電企業紛紛推出新品,與各地運營商的聯姻似乎也漸入佳境。但遺憾的是,不斷有消費者遭遇買了數字一體機仍然要買機頂盒的尷尬。據了解,目前僅有廣州、北京和成都的廣電運營商開放了數字一體機市場,而用戶數量也僅在30萬到50萬之間,這與6500萬戶的數字電視用戶量相比真是九牛一毛。
是數字一體機的技術不過關嗎?非也。因為數字一體機的推廣還要考慮到地方廣電部門的利益,由于CAM視密卡一般都會與電視機一起銷售給消費者,所以與地方廣電運營商的談判任務自然落到了彩電企業身上。某彩電企業老總不諱言其數字一體機可以在全國70個城市落地的真正原因是 “與各地廣電系統的關系都比較好”。
數字一體機推廣舉步維艱,去年,彩電企業們又打起了互聯網電視的主意。大多數彩電企業為推廣產品還建立起了各自的節目平臺,但這種做法很快被廣電部門叫停,內容難管控是原因之一,分流了地方衛視的觀眾、影響了地方廣電部門的利益則是另一個重要原因。經過協調,目前雖然已經放行,但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采取了“集成業務+內容服務”的管理模式,分別頒發兩類牌照,集成業務牌照已經發放給了3家運營商,內容服務牌照據說也將發給地方廣電播出機構。由此,彩電企業自辦的節目平臺顯然不合規矩,互聯網電視再一次“等米下鍋”。
有專家預言數字一體機將是彩電市場的未來,也有專家預計互聯網電視將成為彩電的標準配置。專家之所以敢作此預測,相信一定是基于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和技術成熟腳步的把握。但僅此兩點就能夠最終決定市場的擴充速度嗎?筆者看并非如此。當技術狂奔的腳步打亂了制度或利益的鼓點,也就使牽制自身的政策“韁繩”越勒越緊。
推薦閱讀
如今,盡管3D的火熱遠遠超過了互聯網電視,但業內人士最明白,只有與互聯網電視結合,才能實現3D的市場價值。正如郝亞斌所說,互聯網電視的發展表面上被3D的風頭蓋過,但從市場的驅動來看,前者實際發展將更快。 據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業:別把政策的“韁繩”拽得太緊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