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 如果和10年、20年前相比,中國企業在各方面都有了驚人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見多識廣;中國企業學習和創新能力也不斷提高;“中國制造”已經讓世人刮目相看。
然而這些是否足以說明“中國制造”已取得優勢?低價格、低附加值的傳統戰術能否贏得國際競爭新挑戰?在2010年國際國內都強調轉變發展方式之際,人們期待著“中國制造”實現完美轉身,為此,不少中國企業已開始審視自己的不足。
核心技術是“短板”
在不久前結束的德國漢諾威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簡稱漢諾威IT展)上,有350多家中國企業參展。
參加本次展覽的交換機、路由器生產商——深圳市普聯技術有限公司國際業務市場經理劉科偉對記者發表體會說,中國內地IT企業在核心技術和品牌上與國際先進同行存在很大差距。在技術層面,IT行業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例如普聯產品所用的芯片、解決方案,大多是美國公司的。中國內地企業買來,基于別人的技術進行二次開發生產相關產品。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在通信領域創出了自己的品牌,“但這樣的公司還是太少”。
在國內電子書市場一家獨大的漢王科技(002362)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銷售部總經理柳軍認為,多年來,許多中國內地IT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最底層的“生產代工”環節,增值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也低。能夠通過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形成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的中國內地IT企業還太少。
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也坦陳,一些美國商家展出的電子書技術,漢王還暫時達不到,這就要求漢王必須加大人才的培養和招聘力度,推動產品的持續創新,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最終勝利。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今年初參加了美國拉斯韋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他對記者說:“(我們)最大的劣勢,就是我們的積累時間短,我們的技術、人才和資本積累時間都短,這在競爭中就處在劣勢,而且是很明顯的劣勢,”他說,“這就要求企業很好地統籌現有資源,投入到最有產出價值的地方,從而把劣勢消除掉。”
對國際市場認知度不夠
記者在漢諾威IT展采訪時感到,中國內地參展商已普遍認識到向提供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轉型的趨勢性和迫切性,但這一升級受制于諸多障礙。
漢王科技的柳軍認為,中國內地許多企業對國際市場需求了解不夠透徹,對國際市場認知度不夠深。中國內地很多成功企業領導者是研發出身,做技術和產品。而國外,成功企業領導者許多是管理出身,是戰略家。“中國不缺工程師,缺的是策略、系統整合、營銷等方面的人才,”柳軍說。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CCTV2《今日觀察》播出系列節目《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之七:小產品里的大玄機,以下是節目實錄: 提到中國的家電產品,便宜的價格,穩定的質量,一直都是中國家電獨到的競爭優勢,中國的家電也已經成為全球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制造”找差距 國際市場認知度不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