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不僅指厚度,還代表了電視廠家的品牌地位。在這場不斷升級的技術比拼中,中國企業的追趕速度到底有多快?
在蘋果電腦從薄薄的信封中輕輕被拿出的那一刻起,“薄”就開始成為電子產品的一種時尚;當它橫行市場、被廣泛接受之后,這就變成一種行得通且可演繹的時尚。
2009年的液晶電視產品無一例外地都與“薄”有關。自三星將液晶電視的厚度做到7.9毫米后,電視廠家關于“薄”的戰爭就從“厘米級”,正式轉入了“毫米級”。目前,LG、索尼、東芝等日韓廠家以及TCL均有9.9毫米厚度的液晶電視,其他國內電視廠家也把厚度壓至30毫米以內,人們似乎都不敢用“厘米”這樣的單位來測量自己的電視機。更可怕的是,最近三星展出了厚度僅6毫米的液晶電視。
“薄”已經變成了一場科技的競爭、品牌的競爭。電視為什么可以無限次地被削掉其厚厚的脊梁?從五六十厘米厚的球面CRT電視,到三四十厘米厚的短管超薄CRT電視,再到十幾厘米厚的平板電視,哪一次變薄的背后不是科技的進步?液晶電視突然進入毫米級,也是因為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最可見的就是LED(發光二極管)背光源對普通CCFL (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的替代,事實上這才是“薄”戰爭的始作俑者。
與CCFL不同,LED光源可以放在側面(CCFL直接放在液晶玻璃后面),即側射式背光,這樣就節省了前后之間的距離(LED光源也可以直接放到后面,稱之為直下式LED,這種方式因為較小的LED燈管可以節省一部分空間,但十分有限。)
液晶電視可以變薄的關鍵就在于,將液晶面板的厚度壓薄。液晶面板是液晶電視的核心部件,由兩個偏光板夾著一層可發光的液晶材料、彩色濾光片等,偏光板后面是背光源。現在也就是將背光源拿到了偏光板上,等于削掉了背光源形成的厚度。但是,側射式背光有技術缺陷,無法做到區域動態調光,對比度差異也很大,同時節能效果也不理想。唯一的優勢就是,可以將液晶電視做“薄”,目前毫米級厚度的液晶電視全部采用此種方式。
這也就對電視廠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誰能做薄的同時還不影響畫質,誰就牛。”很多廠家就是因為無法達到先前的畫質,而無法進入毫米級戰場。可以看到,“薄”確實是在展示一個廠家的技術實力,從毫米級產品的品牌幾乎全為日韓廠家,既可窺見一斑。
事實上,在“薄”的背后,潛伏的是一條產業鏈的競爭。液晶電視壓薄的就是液晶面板,而擁有液晶面板的廠家只有那么幾家,他們一定會把最薄的液晶面板留給自己。就像留給中國整機廠家的成本空間只有40%左右一樣,留給他們的厚度空間也只有制造工藝上的騰挪。但是,掌握面板的生產廠家顯然又擁有更厚實的液晶生產經驗,工藝水平自然也就更高。對國內廠家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死循環。
他們或許會說,為“薄”丟失畫質,不值得。確實如此,以三星為例,側入式LED亮度均勻性為79.4%,而正常直下式LED的亮度均勻性為81.5%。畫質再怎么接近仍無法超越傳統。但是,當一個美女撥動手指,輕輕旋轉著一臺只有6毫米的50英寸液晶電視時,誰又不為它駐足呢?商場里的那束燈光,幾乎可以穿透薄如蟬翼的屏幕。誰在意那一點點肉眼看不到的損失?誰又不想問問這是哪個品牌?“薄”的不只是厚度,還是電視廠家的一種營銷選擇。說到底,“薄”的競爭,也是品牌的競爭。
近期三星又展示了厚度僅3.9毫米的液晶面板。三星幾乎是在為明年電視的“薄”,再立一個新目標。一是由于它是最大的液晶面板廠家,二是由于它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廠家。到今年第三季度,三星液晶電視出貨量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20%。三星要做“薄”,誰敢不從?明年液晶電視的厚度,至少比6毫米還要薄。
更關鍵的問題是,在這場不斷升級的技術比拼中,中國企業的追趕速度到底有多快?
推薦閱讀
正在各地熱映的大片《阿凡達》使得3D影片成為熱門話題,而對于熱愛等離子電視的人士來說意義更加重要,他們希望借助大屏幕3D的魅力,引領在技術上領先但在市場上一度迷失的等離子電視重新進入市場正軌———無疑,這也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不僅代表厚度 液晶電視還能有多“薄”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