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家電企業的第三季報紛紛出爐,受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影響,大部分企業的經營業績都有好轉。但是,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企業不能將發展寄托在國家政策上,而應該著眼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搭建多元化抗震性的產業結構以及進行過剩時代的組織管理變革,快速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從全球范圍來看,成功的跨國公司要保持持久的產業競爭力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技術深度,它往往決定著企業的壽命,因為它是孵化新產業的“種子”;二是產業的跨度,它實際上是公司的商業化面積,產業跨度是任何一個跨國公司所必須的產業支撐;三是管理的精度,科學的管理是支撐企業產業拓展和技術創新的持續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管理績效。今后國內企業的發展也必須沿著這三個維度同時進行,構建像跨國公司一樣的身體結構。
任何產業的競爭力都來自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體系既包括企業在不同產業鏈的研發能力,也包括產學研等所有技術資源的良性互動。長期以來,中國家電業一直存在著“以市場換技術”的思維,然而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引進外資的結果往往是市場讓出去了,卻沒換來技術或者換來的是不入流的、已經淘汰了的技術。中國企業要擺脫受制于人的現狀必須要有自己的創新體系。
筆者認為,任何技術能力只能由組織內生而來,沒有任何組織之外的力量和過程可以替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取關鍵技術,并且持續地擁有技術創新能力。作為國內家電業的代表,長虹通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成功培育了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工業設計及工程技術四大核心技術能力,在進軍等離子屏、液晶模組、OLED屏及壓縮機等關鍵部品制造領域后,建立了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解決了中國家電業核心技術缺失的難題,開始具備全球產品及產業定義權。
外資品牌進入國內市場后,本土企業的生產要素優勢不復存在了,而我們走向國際市場與外資競爭時發現,外資品牌一個個都采用了“巨無霸式”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其產業鏈的綜合優勢與龐大的多元產業結構成為中國家電企業難以企及的結構性障礙。在全球電子產業環境巨變的情況下,中國家電業要走出當前的產業困境,就必須通過建立能夠發揮協同效應的“抗震式”產業結構,形成規模經濟的放大效應和范圍經濟的協同效應,快速提升內生性綜合競爭力。
當前中國家電企業的產業結構、技術研發正發生結構性變革,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必然要求發生變化以適應多元的產業結構以及技術創新需求。而企業的組織架構變革必須能夠適應市場需求、企業戰略和產業布局的要求,通過形成市場需求的準確傳導體,使多元產業能夠發揮乘數效應。長虹在產業拓展和技術創新的同時,全面實踐SBU的管理變革,并大幅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建立了面向市場需求的管理架構,而且通過成立獨立的IT服務公司等,開創了以制造業為基礎向服務業拓展的新型發展模式,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西方有句諺語“臺風來了豬都會飛”,但臺風過去之后豬最終還要掉到地上。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家電業必須通過破解產業結構、關鍵技術和組織管理這三個結構性課題,不斷提升產業的綜合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產業戰略轉型的總體目標,不斷提升整個家電業的國際話語權。
推薦閱讀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3個多月以來,戰果頗豐,截至11月16日,國內九大試點省市共回收五大類家電239萬臺,銷售五大類新家電203萬臺,銷售額突破80億元。相信大家看到這組數據之后都會為之振奮,畢竟在一個月之前,五大類以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家電業不能只盯政策不盯競爭力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