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TCL集團(000100.SZ)股價因為投資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而連續兩天漲停的同時,工信部信息司司長肖華卻通過正在舉行的深圳高交會論壇告誡還在熱衷于面板投資的各地政府,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線應形成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否則未來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是工信部官員,就連正在參與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國內彩電巨頭也有類似擔憂。創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就曾對CBN記者判斷,全球液晶面板產能到2012年將出現嚴重過剩,也必將沖擊國內的面板企業,屆時國內面板生產企業可能會面臨一場殘酷的生存戰。 “面板生產線的投資動不動上百億元,其中的風險太大,很可能會導致巨額的投資打水漂。”楊東文如此感慨。事實上,所有的擔憂也是有數據可依。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方8代線今年8月底已經在北京動工,LG Display在廣州投建8.5代線的項目已經正式簽訂官方協議,深圳8.5代線項目也于前幾天正式啟動。而計劃中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還有昆山的龍飛光電8.5代線、CEC與夏普擬合資投建的8代線、廣東某市準備上馬的8.5代線、合肥引進彩虹集團籌劃的8代線,還有三星擬在蘇州投建的7.5代線。如此算來,兩年后國內至少可能會出現8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副總裁謝勤益預計,2013年中國內地的液晶電視規模為4500萬臺,如果按照全部是32英寸計算,3條8代線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如果按照32英寸、42英寸、55英寸各占出貨量的1/3計算的話,也只需要6條8代線。 更為可怕的是,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是國內市場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統計資料顯示,到今年年底全球8代以上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年總產能將達到674萬片,其中三星電子的第8代線年產能可達到204萬片,夏普的第10代線產能有望達到4.5萬片。問題是,以夏普、三星等為代表的日韓企業還在謀劃第11代線、第12代線等更高世代線的建設。 即便大陸所建設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在兩年后順利量產,但日韓和臺灣地區的其他廠商大尺寸面板的產能也將會更大。從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大陸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從量產的第一天開始,就可能要直面產能過剩的尷尬局面,甚至可能是惡性的殘酷競爭。 因為,隨著世界上其他液晶面板廠商大尺寸面板供應量的增加,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價格將很可能被大幅壓低,屆時大陸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企業不僅享受不到量產的喜悅,還可能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潭。 用了74億元將奇美面板收歸臺灣鴻海旗下的郭臺銘也曾表示,盡管液晶面板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但這個行業只有第一名才能賺大錢,第二名有點錢賺,第三名時賺時虧,而剩下的則小賺大賠。 其實,國內彩電企業高層不是沒有看到未來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風險,而是陷入不投資面板上游資源,在產業發展上始終都會“受制于人”的矛盾。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曾感慨,LG、三星等國際巨頭在國內投資的高世代面板生產線,不僅不會解決中國平板企業的困境,甚至還可能在中國市場培育出更強大的競爭手。 縱觀國際彩電巨頭最近兩年興衰的歷程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目前三星、LG和夏普就是因為掌握上游面板資源,做到了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其業績在今天的平板電視時代還在節節攀升。相反,松下和三洋等國際彩電大廠正因為缺乏上游面板資源,而逐漸衰落。可見,上游面板資源是彩電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彩電企業長期核心競爭力的所在。 基于此,工信部官員面對目前國內蜂擁而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表現出即喜悅又擔憂的矛盾心情。 面板產能過剩或無法避免,因此,國家政府主管部門的統籌規劃更是迫在眉睫。不僅主管部門應該推動資源整合,通過經營主體實力的提升,快速形成規模效益,而投資方也應該預見可能遇到的風險,做到產能平衡、區域平衡,才能共同推動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推薦閱讀
“格力狀告廣州財政局”案情謎團解惑:其5個競標對手均為聯合體,中標者系聯手美的空調 因在“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空調采購項目子包二”中遭遇“落標”,廣州格力空調銷售有限公司將廣州市財政局推上被告席。此案本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時評:給液晶面板產業再潑點冷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