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出臺,消費者有喜有憂,喜者可以降低家電更新成本,憂者擔心回收估價不合理,得不償失。而制造商、銷售商、回收企業以及拆解企業則緊盯著政策實施過程中國家財政補貼形成的利益再分配鏈。
不少環保專家對此卻感到憂慮,他們認為,中國已進入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20億元“以舊換新”政策將加速電器淘汰,從而使我國尚未完美的廢舊電器回收產業面臨更大的壓力。
數據顯示,我國廢舊家電的年報廢量,電視機為500萬臺,電冰箱為400萬臺,洗衣機為600萬臺,手機則是1000萬部。
然而中國廢舊家電回收現狀是,普遍回收企業不具備拆解處理能力和資質,而具備拆解資質的處理能力明顯不足,大部分或囤積或低價流向農村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出臺之后,試點地區部分回收企業以資金短缺為由叫苦,借機向地方財政頻頻伸手。顯然,“以舊換新”這20億元補貼資金要承載來自各方的手是不切實際的。
廢舊家電回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消除回收企業界對“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的認識誤區,顯得十分必要。國家發改委明確補貼最終落實到消費者,通過“以舊換新”的實施,還要與2011年施行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相銜接。這意味著,“以舊換新”將成為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產業化的一個契機。
制造商、銷售商、消費者、回收企業、拆解企業都有可能在新的產業化體系中受益。
據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徐東生介紹,中國尚未建立規范的回收處理體系。這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一系列損害。盡快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運作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產業化道路,解決中國當前越來越龐雜的廢舊家電回收已經刻不容緩。
徐東生表示,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中關于家電回收的流程,提供了一條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的產業化途徑。家電回收產業化是當前實施“以舊換新”政策,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出路,同時也是應對歐盟新環保指令的出路。
推薦閱讀
國美的引資復牌和蘇寧的入主日企使得我國連鎖家電賣場近日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我國家電業內專家羅清啟認為,兩家賣場相繼的大舉動作并非偶然,它標志著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家電賣場步入了新的競爭時代。 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進入報廢高峰期 家電回收產業化是出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