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由于流通環節過多且層層加價獲利,導致“家電下鄉”產品的最終售價,高于政府有關部門通過招標確定的最高限價,侵害了農民利益。
有關家電下鄉存在問題的報道,此前也陸續見諸媒體。如個別商家抱怨“下鄉”家電限價過低,因此私下抽去家電下鄉標簽,將“下鄉”產品按普通商品加價銷售;另一些商家卻又許諾消費者,可以將“下鄉”產品作為普通商品降價銷售,其實際售價甚至可以低過農民拿到13%政府補貼之后的實際支出;此外亦有網友在仔細比對各類家電商品價格之后發現,相當部分“下鄉”家電,其政府最高限價大幅高過網店價格,有些甚至高于城市家電賣場的價格。
如此“亂象”說明,通過家電下鄉的招標限價機制,既存在限價過低導致經銷商熱情不高的問題,也存在部分商品限價過高,導致政府付出巨額補貼,農民卻沒有得到實際好處的“雙輸”的可能。對此,主持其事的商務部和其他相關部門,理當拿出更加有效的管理細則,確保家電下鄉政策能夠切實取得農民獲益、企業促銷和政府擴大內需的多贏結果。
經過在山東、河南、四川等省為期一年多的試點似乎可以證明,家電下鄉確是一項設計精巧、合理的財政政策創新。尤其在我國家電企業產能嚴重過剩,外貿出口嚴重受阻,而農民消費需求又被長期抑制的多重背景下,以政府補貼的形式,促進農民消費熱情、激活農村市場潛力,可能是一項最直接的拉動內需的有效方式。而且,政府補貼以農民的實際消費為前提,既尊重了農民的實際消費意愿,其激活農村潛在需求的實際效果,也會遠遠大過發放消費券等措施。
不過,要達到上述目的,家電下鄉的產品選擇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必須是農民實際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否則農民不會產生購買意愿;其二,其售價必須低于或至少不高于同類商品的市場最低價格,否則政府13%的價格補貼,就不能轉化為農民的實際好處。
在一個競爭充分、信息相對透明的買方市場中,上述問題本不是問題——在貨比三家的過程中,作為消費者的農民,自然有充分的機會選擇性價比最優的商品。問題在于,由于農村市場的嚴重發育不良,并與城市主流市場相對割裂,農民們很難在相對狹小的市場中獲得足夠的信息和選擇余地。這也是政府不得不以招標的方式代替農民進行“初選”的現實困境。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比價格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電下鄉政策的長期實行,能否催生出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村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為了實現家電下鄉的目標,物流、零售、售后服務等相應的網絡必須同步建立,由此必將逐步形成一張遍及全國鄉村的商業網絡。而這張網絡一旦形成,其服務的對象必將不僅限于家電,而是形成一個可能覆蓋所有商業領域的農村市場。與這張有形的網絡相配套,信息、金融服務等無形的網絡,也將隨之同步建設。目前,政府補貼兌付不便,已經成為拖累家電下鄉推廣的最重要關節之一。而導致補貼兌付不便的最大制約,恰恰是互聯網和金融服務網絡,還沒有對我國鄉村實現全面覆蓋。由此,解決政府補貼的兌付難題,與我國鄉村的信息、金融服務系統建設,完全可以合并為同一個目標,在拉動內需、增加農村基本建設的熱潮中得以實現。
此外,網友經過比對發現,部分“下鄉”家電的最高限價,遠遠高過網店價格。對此商務部官員回應稱,網店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問題,在廣袤的農村難以解決,因此網店的低價對于農民而言沒有實際意義。現實確乎如此,但若依托于家電下鄉而建立的商業網絡得以建成,則目前在城市已經普遍實現的網上購買、網下服務的網店模式,也完全可以在農村復制,農民可以在不依靠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得到更多價廉物美的商品。
到目前為止的多數宣傳,都將家電下鄉視為一項對付金融危機,或為家電企業脫困的臨時舉措。但這一政策若能堅持數年,則作為副產品而形成的商業、服務網絡,可能是比實現了多少億銷售額更重要的收獲。
推薦閱讀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很多市場都在急劇萎縮,中國低端手機市場將會受到影響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巨頭都在不同場合表示,要有計劃地收縮低端市場,把重心放在中高端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下鄉:好政策如何才能收獲好結果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