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遭遇史上最大虧損的彩電王者,一個是受行業利潤率日漸微薄困擾的代工巨頭。同時身處嚴冬,夏普和鴻海決定抱團取暖。
3月27日,素有“液晶之父”稱號的夏普在日本宣布,中國臺灣鴻海集團將以8.09億美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收購公司10%的股份。“我們需要新的資金來改善經營基礎,也需要新的伙伴來幫助我們提升市場,而鴻海集團正是我們期待的、最好的合作伙伴。”夏普公司這樣解釋出售股份的原因。
在液晶電視逐漸取代顯像管電視的產業趨勢中,夏普憑借先進的液晶屏制造技術躍居為全球液晶彩電市場的冠軍。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長久發酵、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嘯、福島核污染危機等因素造成的國內外市場低迷,以及前期對液晶十代線的巨額投資造成嚴重經濟負擔,在內外因的雙重夾擊下,夏普在2008年失去液晶行業領頭羊地位后,在2011財年出現了公司1999年歷史上的最大虧損額——2900億日元(約合223億元人民幣)。
在海的這一邊,郭臺銘在近些年也感覺頗為不順。受跳樓、侵犯勞工權利以及代工低利潤等問題困擾,他的鴻海集團長期堅持的純代工模式日益受到質疑。苦尋轉型之道的郭臺銘曾經選擇渠道作為切入點,在2009年提出“萬馬奔騰”計劃,目標是在“未來三年,斥資100億新臺幣(約合21億元人民幣),在中國開10000家3C連鎖店”。但到了2012年,不到300家的門店數量遠低于預期,還有多家店面因虧損嚴重計劃關閉。
因此,業界普遍認為這一結盟對雙方都有好處。有分析師指出,“這次交易將使夏普在液晶技術開發中的優勢達到最大化,鴻海也可以受益于夏普先進的液晶面板技術。同時,還可使兩家公司在與韓國三星電子的競爭中更有底氣。”
此前有行業數據顯示,排名全球液晶面板第五的夏普聯手第三的鴻海后,市場占有率將提升至20%,緊逼排名第二的三星24%的市場份額。
各取所需
“液晶顯示時代,面板占據成本的60%以上。”基于這個比例,夏普憑借全球第一條6代和8代生產線,開啟了液晶彩電的輝煌時代,在2002至2007年之間夏普實現了利潤的9倍增長,成為液晶平板時代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此后,隨著韓國LG、三星,日本索尼、日立、松下、東芝,及中國臺灣的友達光電和奇美(鴻海)生產線的相繼投產,面板利潤開始被攤薄。2007財年統計后,夏普營業利潤出現了6年來的首次下滑,下滑幅度為1.5%。
2009年10月,代表液晶生產線最高的10代線于日本大阪正式動工。這條預計投入3800億日元的生產線,被業界認為是“夏普決意在大屏幕液晶面板的生產競爭中獨占鰲頭”的布局。但從現在看來,10代線成為壓倒夏普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場研究機構NPDDisplaySearch指出,“對于夏普而言,找到合適外部資源以解決沉重的財務負擔并提高十代線產能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兩大課題。”2011年7月,夏普時任社長片山干雄交出了和中國臺灣鴻海集團組成聯盟作為答卷。
郭臺銘的鴻海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因代工組裝所有iPad和大多數iPhone產品而全球聞名。
“我認為將日本公司的品牌及技術與我們的生產速度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可加強我們在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中的地位。”郭臺銘如是說。有來自日本的產業分析師則進一步挑明,“夏普將提供給奇美電子液晶面板的節能、高效等獨創技術。”而后者正是鴻海飽受質疑的純代工模式最迫切需要的。
液晶紅海
NPD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來自韓國的LG和三星是目前全球前兩大液晶面板供貨商,它們在2011年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27.9%和24%。與之相對的是,以夏普、索尼、松下為代表的日系液晶生產企業全面陷入虧損。
對此,業界人士承認日企衰敗有不可抗拒的外因影響,但也認為更多問題則是源于自身。NEC中國公司董事長國島矩彥曾坦言,“日本企業有很多自己的技術并沒有成為一個共同的行業標準,有與世界脫軌的感覺。”
國島矩彥所言正是夏普落得今日局面的原因之一。在夏普液晶面板風光無限時,這家公司拒絕向其他業者出售面板,而原因只是“夏普液晶面板是最好的液晶面板。”自負的夏普為這個決定付出了代價。隨著三星索尼合資建立的7代線和8代線繼續放量,夏普在2008年將冠軍拱手讓人。
“三星電視已完善了上下游垂直的整合,而LGDisplay顯示持續在廣視角、3D面板、高分辨率及規模經濟上保持領先。”NPDDisplaySearch分析指出。2011年年末,隨著索尼以約合9.4億美元的價格,把生產液晶面板的合資企業股份全部出售給三星,韓國企業在液晶面板領域已經全面超越了日本。目前全球五大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中,夏普以倒數第一的成績位列LGDisplay、三星、臺灣奇美、臺灣友達光電之后,成為日本企業碩果僅存的代表。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夏普在很多項新面板技術上仍具有優勢,為此蘋果在iPhone和iPad產品上都廣泛使用夏普屏。
正是因為日本企業還在核心技術上持有優勢,日本媒體對此大多采取支持的態度。《日本經濟新聞》就發表文章說,“亞洲的威脅并沒有到兵臨城下的時刻,而是日本正在被亞洲的增長拋棄,從這個意義上說,投入亞洲的懷抱,挽回增長的夏普、三洋是正確的選擇。”
代工轉型
不管夏普是抱著何種想法接納鴻海,但入股夏普對鴻海來說是個了不起的標志性事件。為了表示對此次合作的重視,郭臺銘親自前往日本簽約。
有分析人士指出,郭臺銘有不得已的苦衷。作為蘋果iPhone智能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的制造商,雖然實現了鴻海五分之二的銷售,并在過去五年實現了年復合增長率為20%的營業收入,但代工的利潤只有可憐的2%。
更讓郭臺銘頭疼的是,隨著內地用工成本的提升,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資。在代工利潤不變的情況下,意味著經營成本隨之增加。
精明的郭臺銘自然不甘于此。
眼見對全產業鏈的掌控是時下最流行的企業戰略,鴻海開始為此加緊布局。除了投資參股夏普,在電視領域,2010年鴻海集團收購了索尼位于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電視組裝廠90%股權。2010年8月,鴻海宣布入股聯電集團旗下的手機通信芯片制造商瑞銘科技。甚至是光伏產業,也于2011年在江蘇鹽城投資3000萬美元成立富昱能源科技(阜寧)有限公司,生產太陽能電池及組件。
推薦閱讀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著名LCD液晶玻璃面板生產商日本電氣硝子16號宣布,將投資3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9億元)用于其在韓國液晶顯示器玻璃基板的新工廠建設,該計劃將于2013年9月完成。 據了解,電氣硝子擁有日本國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鴻海入股夏普 郭臺銘用日本技術升級代工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2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