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它要求人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各種事物內在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促成事物轉化,使矛盾著的對立面得到統一。我們學習中國畫,從哲學層面上講,是在實踐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把對立著的自然客觀物象,通過自己主觀努力和老師的指導,進行切割和添加式的藝術加工,有序又和諧地統一在一張“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畫面上,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們要學習對立統一規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思路,指導我們學習國畫,這無疑是一條成功之道。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學家,已經觀察到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現象,他們提出了樸實的哲學思想。我國起源于殷周的《周易》中就說到:“萬物都是‘陰陽’即矛盾構成的。”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們常用“陰陽”“正負”“兩極”“八卦”等等理念,從哲學意義上加以概括。毛澤東在“兩種宇宙觀”中深刻地分析了事物“內因”與“外因”之間的關系。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指出:“既對立又統一,這就是矛盾。”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8個字成了中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的座右銘。“外師”與“中得”是否可理解為正確處理主客觀之間的矛盾?“師古”、“造化”,歷來是因人因派別因時代不同而異。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回顧反思他們的這些認識和思想,都包含著深刻的哲學原理,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借鑒、學習運用和發揚光大。不難看出,一幅經典的書畫珍品,就是自然景觀與哲學原理相統一的結晶。
對立統一的規律,古今中外許多畫家,都有所領悟和運用,他們只是存在著“自覺”與“不自覺”之別,存在著“運用得好”與“運用得不好”之別,存在著“認同”與“不認同”之別,這些差異在任何時候都會客觀存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從“自在”上升到“自為”,為量變到質變來一個飛躍,指導我們學習、分析、研究和鑒賞國畫,使這一規律能動地聯系實際,化為實踐的指南。有人認為:“說易行難。”是的。知行合一是全才。然而,我們有許多人已經在不自覺中踐行著這一規律繪畫。我們從剖析展出的國畫作品中,就可見一斑。從章法層面看:有開合、賓主、虛實、遠近、疏密、大小、繁簡、動靜之變化;從技法筆墨層面看:有粗細、工寫、濃淡、干濕、輕重、緩急,一波三折之變化;從具體繪畫的物象層面看:山,有峰谷、有前后、有凹進凸出,起伏連綿,溪,從西流東,源頭盡頭,彎進彎出、時隱時現、跌宕起伏;一塊石頭,石分三面,有陰面陽面;一棵樹,有四面出枝,長短不一,有老有嫩,空間大小各異。花鳥畫,人物畫也不例外。畫兩朵牡丹花,要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濃一淡,兩只飛行的鳥,一前一后,姿勢不同;畫人物,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張不同臉譜,不可能一樣的面孔和統一的發型。凡是把同類型的物種畫成一樣,在繪畫章法上是忌諱的。總之,大到天體宇宙,物質運動,中到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小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矛盾無處不在。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要學會在對立統一規律中去辯證思考,用科學發展觀去認識事物。理論的意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種:“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物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無法了解。”更不可想象能在與時俱進中創新。
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思想,已融入到書畫軀體的全部,互相聯系又有區別,貫穿在創作、分析、研究和鑒賞書畫的全過程,內涵豐富。今天,黨中央提出建立學習型社會和政黨,我們學習哲學正逢其時。學習和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不能僅僅看成是簡單的方法和停留在操作層面上,而更應該看成是啟迪智慧的科學思想“武器”,提升思想境界,開闊視野,深入生活實際,豐富創作思路;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中,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實踐,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敢于寫前人所沒有創作過的物象;在學習、繼承和發展創新的道路上,摒棄落套“匠氣”之弊端,代之以栩栩如生的有時代氣息的“靈氣”。我們不僅是在做過往大師的繼承者,更要做豐富和發展國畫藝術工作的創新者。人老了,思想不應該老化。學習創新,任重道遠,永無止境,為大發展、大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浙江文化強省添磚加瓦。
本文標簽:國畫批發 中國國畫
推薦閱讀
金士頓在京召開渠道培訓會全力深耕存儲事業 CBSi中國·ZOL 2012年04月06日 11:24 評論 3月12日,全球閃存領袖金士頓科技公司在北京中關村科貿大廈召開了一場特別針對代理商和經銷商的渠道培訓會。金士頓四大代理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畫國畫,學習和運用對立統一規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406/48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