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軟件功能上的升級進步,同樣是微單深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消費者早已不滿足僅僅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微單廠商們在軟件上做的文章一點也不比硬件上的創新少。以索尼的NEX-C3為例,就預設了11種特效的濾鏡。通過設置“照片效果”,用戶直接制作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免去了后期在電腦上PS的麻煩。而奧林巴斯就將旗下卡片機中廣泛使用的“美顏功能”移植到了微單系列當中,這對女性消費者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
軟件功能的提升,可以讓夜景拍攝、背光拍攝、全景拍攝、美顏等等輔助拍攝的用戶體驗越來越好。這些軟件層面的提升大大縮短了專業單反的用戶需求空間,而微單雖然與卡片機都在享受這些軟件帶來的助推,但是其更高的基礎畫質和更方便施展的外觀設計則遠遠把卡片機甩到了后面。
奧林巴斯就是充分利用微單相對單反和卡片機產品工業設計空間大幅度提升的機會給自己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加分,從它發布的第一款微單產品E-P1開始,奧林巴斯就玩起了復古風。E-P1延續了奧林巴斯1959年推出的PEN系列的外觀設計,機身金屬材質與一小塊蒙皮的結合,讓它充滿了懷舊氣息。今年2月,奧林巴斯通過發布OM-D微單相機,再一次將復古風發揮到了極致,OM-D的外形設計是以奧林巴斯40年前的經典機型OM-1為基礎,繼承了OM系列的緊湊設計。OM-D銀色的鎂鋁合金機身搭配黑色蒙皮,迅速俘獲了眾多文藝青年的芳心。
微單平臺加上出色的外形設計幫助在技術上并不占優的奧林巴斯站穩了腳跟。根據BCN的統計,日本2011年全年微單相機的銷售中,奧林巴斯已經占到了3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領先第二名的索尼近5個百分點。
而在奧林巴斯的引領下,賓得、富士等有傳統影像歷史傳承的廠商,也開始打復古設計這張牌,紛紛在新品上借鑒經典款相機的造型,企圖以此在競爭激烈的微單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可以說,微單這個新平臺上,技術參數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綜合的用戶體驗成了產品成敗的關鍵。
新的方向
對于各大相機廠商來說,微單產品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已經是一種共識。
“微單絕對不是一種過渡性的產品。” 索尼電子營業本部數碼影像市場部總監陳寧說,“去年國內微單已經占到可換鏡頭市場的10%,預期今年會增加到20%左右,所以這個市場容量還是有很大空間的,完全沒有到天花板的水平。在3年之內,微單市場有望取代單反,成為可換鏡頭市場的主流產品。”
三星電子數字影像部門總裁韓明燮不久前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亦表示,三星正在逐步減少低端便攜相機的產量,將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微單相機領域。
而隨著各大廠商紛紛投入戰局,微單市場的競爭正在變得愈來愈激烈。參照日本微單市場的數據,排名第一的奧林巴斯也僅僅占到了3成左右的市場份額,與索尼和松下等廠商間的差距只在伯仲之間,并沒有占到絕對的優勢,這說明市場的格局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
微單相機也正在步入進一步市場細化的階段。對于微單相機未來的發展趨勢各家企業也有不同的理解。
“小型化的設計和高畫質,這兩個方面我覺得還有空間進一步改善。”陳寧介紹說,“高畫質意味著使用大規格的影像傳感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產品規劃時就決定采用跟單反一樣規格的影像傳感器。”
畫質高的確是索尼的優勢,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所看重的或許并不僅僅是畫質。目前,微單相機的主流消費群體依舊是非專業人士,他們對相機專業性能上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所以,微單市場的競爭核心并不完全是相機的專業性能。比如奧林巴斯(上海)映像銷售有限公司第二營業本部部長大浦康達表示,“對于微單這類產品來說,我們一直認為微型4/3是畫質與便攜型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索尼和奧林巴斯的判斷,其實都是源于自身優勢的投影。目前,奧林巴斯的主流微單產品最高像素只有1230萬,而索尼的主流產品已經達到1600萬像素,采用M4/3系統的奧林巴斯在傳感器規格上與使用APS-C系統的索尼相比還略遜一籌。索尼顯然想要將對手拉進比拼硬件參數的軌道,但是奧林巴斯并沒有想按照對手的路子前進。憑借綜合的用戶體驗,甚至是出色的造型設計,奧林巴斯的微單產品對于許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群體依舊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這種競爭與單反時代相比顯得差異化很多。在單反一統可換鏡頭相機的時代,佳能和尼康兩家寡頭之間的核心競爭點就是硬件參數上的競爭,每當一家推出一款產品,另一家就會推出一款參數上更勝一籌的產品。
顯然在微單時代,這樣的打法已經不再完全適用了。微單其實是一款“妥協”的產品,是廠商向專業性和便攜性“妥協”后,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點的產品。而除了專業性和便攜性上的提升和平衡,功能上的不斷出新也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4月19日,三星在北京一舉推出3款內置Wi-Fi無線連接功能的全新智能相機產品: NX1000、NX210和NX20。將社交分享的概念引入了微單產品,以此作為自己在競爭中的差異化特色,不過,至于消費者是否買賬,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其實,不管未來微單平臺的產品如何演進,用戶體驗都將是其唯一正確的軸線。
推薦閱讀
東芝開發出了11.7英寸的柔性有機EL面板,并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SID 2012”上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序號:74.2L)。在開發人員見面會上,除公開了該面板工作演示的影像外,東芝還展示了在薄膜上形成的驅動元件(TFT)。 此>>>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單啟示錄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612/67270.html